又有生力軍趕到,重慶城中的清四川巡撫高明蟾對守住重慶失去信心,他藉口向川陝總督李國英討援軍,帶人從明軍袁宗第和譚文部的結合部突圍而去。臨走前倒是不忘留下命令給程廷俊和王明德,命他們拼死堅守等待援軍。
程廷俊和王明德得到高明瞻棄城逃跑的訊息後,都是破口大罵高明瞻貪生怕死。但除了大罵,他們也是絲毫沒有辦法,眼下便是他們想學高明瞻一樣棄城潛逃也不得了,因為新來的明軍徹底封死了缺口,將重慶圍得水洩不通。
白日,終是將明軍的又一次進攻打退後,王明德找到了程廷俊,對他道:“這城怕是守不住了,明軍來的兵馬比上次更多,巡撫大人說是去保寧搬救兵,但沒個月餘時間,援軍根本不可能到來。現在局面非常危急了,於其在城中等死,不如你我領精兵趁夜突圍,這樣總能有一線生機。”
“明軍兵馬多你我數倍,咱們根本沒辦法突圍的,眼下只能堅守待援。”
程廷俊否決了王明德要突圍的提議,王明德無奈,若無程廷俊的兵馬,單他麾下的兵馬是衝不破明軍防線的。
城外,明軍仁壽侯譚詣領所部兵馬接替了傷亡頗大的涪侯譚文兵馬,新津侯譚弘也領著所部兵馬過來接防。
夜色中,望著城外密密麻麻的明軍營帳,王明德忽然起了降意,他手下還有七八千人,再加一個重慶城,若是投明軍怎麼也能保住性命。但這想法旋即被他否定,因為明朝皇帝現在恐怕都被大清兵擒殺了,這會投降過去為註定要亡的明朝陪葬太過不理智。索性咬牙賭上一賭,繼續撐著,說不定還真能守住援軍到來。他卻不知,此刻城外的明軍大營卻正在發生一場驚變。
。。。。。。。。
(未完待續。)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
涪侯譚文自響應司禮秉筆太監龐應龍率部再攻重慶後,配合袁宗第、劉體純等人接連同清軍激戰十多天,而此前答應一同進兵的仁壽侯譚詣和新津侯譚弘卻遲遲不至,姍姍來遲後又藉口兵馬疲憊,不願出頭參於攻城,這讓身為大哥的譚文大是惱火。
譚家是萬州豪族,元末時譚氏祖先曾起兵反抗暴元,後來歸順明朝,得授萬州衛世襲指揮使。張獻忠領大西軍入川時,譚家便盡起族人抵抗大西軍。後來大西軍聯明抗清,大學士文安之自請督師四川,譚文便領著族弟譚詣、譚弘來附,因三譚手下有兵,且一直沒有背叛明朝,文安之便向永曆為三譚請封,使得譚家一門出三侯,一時傳為佳話。
早在七月,文安之便組織過三譚和夔東兵攻打過重慶,目的便是想迫使入黔的吳三桂回師,以減輕雲南壓力。只可惜當時聯絡未定,參與攻打重慶的只有幾家兵馬,糧餉又嚴重不足,故幾日之後便被清軍擊退。這一次,從雲南冒死潛來的司禮秉筆太監龐應龍親自帶著皇帝聖旨和晉王手書聯絡夔東各部,文安之又居中協調,這才使得夔東各部答應再一次聯手向重慶發起進攻。
不過答應歸答應,出兵各家卻是有先有後,最先到達重慶的是大順軍餘部改編的明軍劉體純、袁宗第、塔天寶、黨守素、駕珍、馬騰雲等部的十六營兵,約有兩萬餘人。隨後趕到的是涪侯譚文和鎮北將軍牟勝所部七千兵,而最後趕到的才是仁壽侯譚詣、新津侯譚弘所領的八千兵。
造成各家出兵時間不一的原因一方面是駐地遠近及道路難走,另一方面則是有人存有私心。
仁壽侯譚詣和新津侯譚文最後才來,且不肯出力廝殺,自然是存了觀望之心,這令一心想要打破重慶解救雲南危局的族兄涪侯譚文十分惱火,對兩個族弟的舉動很是不滿。
連著幾日譚詣和譚弘都沒有動靜,譚文便同鎮北將軍牟勝來到譚詣營地,原本譚文只是想問一問兩個族弟為何不肯出力攻城,但見譚詣和譚弘竟在帳中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