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要別人說出來,不如自己先說。主持老尼道:“嬪妃娘娘們哭了,皇后娘娘走後,她們哭了良久,老尼勸也勸不住……”
沒等她說完,長孫無忌一擺手,道:“老夫問的不是她們,是皇后娘娘見過她們後,有什麼表情?”曾經的嬪妃哭不哭的,他才不在乎呢
主持老尼心想:“皇后娘娘怎麼樣,你應該問王相爺才對,是他陪著的啊,關我什麼事了,我哪兒知道離寺後她怎麼樣了”
她想了想,用一種很飄渺,很玄虛,聽起來合情合理,卻又一點責任不用負的答案,應付長孫無忌。她道:“皇后娘娘的表情是……對本寺的神佛更加虔誠了”
這話回答得和沒回答一樣,純純粹粹就是一句廢話
可是,長孫無忌是在立儲為前提的情況下,正常地問,而主持老尼是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正常地答,兩個正常併到一塊,就不正常了
長孫無忌立時就緊張起來了,看來自己沒有料錯,皇帝讓自己代天子閱兵,是想讓自己在某個問題上讓步,而皇后的這種表現,正是提前得到了立儲的訊息,兩方一印證,可不就是皇帝要立蕭淑妃的兒子做太子麼
宮斗的複雜性,在這一問一答中,盡顯無疑,把長孫無忌都給搞蒙了
王皇后得知了皇帝要立儲,立的是蕭淑妃的兒子,所以心中難受,這便帶著王平安這個堂弟來感業寺,見了曾經的嬪妃,見她們生活困苦,感同身受,所以更加傷心,這些嬪妃為什麼來這裡,不就是因為沒有生出兒女麼,所以王皇后怕自己日後也這樣。於是乎,對神佛就更加虔誠了,非常想要得到一個兒子
宮鬥再複雜,在長孫大人的眼裡也不值一曬,他馬上就分析出了原因,至於分析得對不對,那就另說了
不但分析出了原因,長孫無忌還立即做了兩個方案來應對。一是根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長立賢的原則,他決定立皇長子李忠為太子。
因為李忠的母親身份低微,沒有孃家撐腰,而王皇后又好捏,怕他怕得很,所以李忠當了太子,他便可以風光依舊,仍掌朝中大權,地位不會有所動搖。這是第一個方案。
第二個方案,如果拗不過皇帝,那就只能順著皇帝的意思,立蕭淑妃的兒子李素節為太子。但要在李素節登上太子之位前,把蕭淑妃給整死,再找藉口,指派別人,比如王平安,王平安身份高,又聽話,拿他當刀使最合適,把蕭氏一族全部處死,連根拔起,讓李素節變成無母親家族支援的孤兒。
然後自己出面做好人,順著皇帝的意,把李素節立為太子,這樣李素節這個吃奶的娃就會捏在自己的手中,下一任皇帝又變成了自己的掌中物。
兩個方案,對長孫無忌都非常有利。這倒不是長孫無忌心狠手辣,就算是換了馬周那樣的彬彬君子,處在長孫無忌的地位上,說不定也會做出同樣的事來。朝廷中的鬥爭就是這樣,只有成敗之分,沒有好壞之別,誰成功誰是老大,失敗者是不會被記住的。
但至於長孫無忌的方案最終會便宜誰,比如說便宜現在院子外面,那個東張西望的了空小尼姑,那長孫無忌就不知道了。
就算現在王平安拿著根棍子衝進來,對準長孫無忌的腦袋狠敲,給他來頓醍醐灌頂,當頭棒喝,長孫無忌也照樣不會信一個小尼姑能當女皇,說不定還會搶過棍子,反敲回去,打得王平安頭破血流,反對王平安當頭棒喝一番
一想明白了事情,長孫無忌便即揮手,道:“你出去吧,把三位宰相叫起來。”
主持老尼一愣,心想:“我出去?這是我的屋子啊”她連忙答應一句,開門走了出去。
可長孫無忌卻忽然站了起來,追出屋去,在主持老尼張口叫王平安他們前,一把拉住老尼姑,耳語道:“老夫剛才問你的話,你不許對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