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啟程取道日本北上,這次離開,卻是再也沒回廣東。
………【第二百零二章 議評】………
孫逸仙下令焚燬西關,這事的確有之,在取道日本之時就在日本媒體面前公開承認過此事。主要的具體執行著,乃張民達,這個孫逸仙的忠犬,**黨的爪牙。
不過說孫逸仙這人殘忍嗜殺,卻也不對,整件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更應該算是一場充滿遺憾的誤會。軍工團這個和紅門關係匪淺的暴民組織,加上許崇智等內部的軍方高層,孫逸仙僅僅是縱容了下屬。
真要論是非,也只能說孫逸仙無能。**黨治下的廣州混亂不堪,以至於商團民團要自己購買軍火來保衛自己,光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其無能。御下不嚴,甚至是縱容無度,為了整軍北伐,居然連軍紀也不進行約束。
廣州的動盪局面此起彼伏,已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且居民已經對孫政府大不以為然,而說到農民,他們認為孫、陳之爭純粹使農民遭殃。因停止交稅,拒不交售軍糧而導致的持械軍隊後方騷擾之事,時有發生。
西關事件之後,就連孫逸仙自己也承認:自滇桂聯軍入粵驅陳以後,粵民供給餉糈已多,現軍餉無可蒐羅,官產亦已垂盡,至有天怒人怨之象。
這裡的官產,是指大元帥府下令收繳社會福利部門進行拍賣的事件,其中包括了福利院、學校、林場以及道觀廟宇。
而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對於商人和資本家來說,並非初衷。由此帶來的人民失業、物價飛漲、官商對立、社會矛盾激化,是任何有理智的政府不願看到的。孫也深知這一點。1923至1924年,孫中山曾作過許多努力,試圖將社會矛盾緩和下來。
為了解決軍隊截留稅收的問題,孫就反覆召集財政會議,迭次下達財政統一令。然而,各軍將領對孫中山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特別是佔據富庶地區,省內佛山、南海及北江沿岸的滇軍和西江流域及江門一帶的粵軍。
其將領雖公開表示按照孫的要求,限時交回財權,但時限一到又自食其言,其它各軍也步其後塵。上峰雖三令五申,然佔領財權之軍人,卒無響應,此種瓜分稅收的惡例一開,幾成軍人當然享受之權利。故司財者雖數易其人,然終乏朮挽救此積重難返之弊。
1924年9月,廖仲愷兼任大元帥府財政總長和廣東省財廳廳長,推行孫的財政統一計劃。但各軍將領根本不把廖仲愷放在眼裡,逼得廖仲愷僅僅10余天便辭職。他在辭職通電中憂心忡忡地說:“默察現狀,廣東財政,已瀕絕境,雖欲負責,誠恐力不從心”。
1923年3月7日,鑑於廣東商人在販貨途中屢屢遭到兵、匪搶劫,廣東省省長徐紹楨下令恢復“廣東保商衛旅營”,專職保衛省內河道客貨船的航行安全。6月,廖仲愷任省長後,又令廣東江防司令部、番禺保商衛旅營切實負起緝匪護商之責。
這裡的番禺保衛旅營,其實是三區聯合政府安排的一支私人武裝,算是民團,卻從大元帥府那裡拿到了正式任命的文書。而代價,僅僅花費了一萬二千元,廖仲愷所負責的財政部門,竟窘迫到出售軍隊番號。
但是,恰恰是政府的這類措施卻被不法軍人、官員利用,由‘護商機關‘變成‘害商機關‘。為此,孫於6月27日簽發《臨時軍律》共6條,嚴厲規定軍隊不得欺壓民眾。7月上旬,又下令關閉廣州市區內約15處‘民軍辦事處‘,以期杜絕隨意拉夫現象。
從1923年9月到1924年4月,孫的這類命令更加頻密,先後下令撤消北江商運局、小北江商運事務所、水陸偵緝聯合隊、珠江水上保安事務所等等,並令一律撤消廣寧、四會一帶的‘護商機關‘。至於直接向各軍將領釋出的嚴禁擾民的命令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