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兵來將檔,水來土屯。若那樣,中書就可以辦到了,自己是西府首相,無權插足。
那天商議無果。
於是廣徵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員同樣沒有辦法,只好提議徵十萬百姓修補河道。
趙普將這些意見轉交給趙匡義。
趙匡義很不滿意,由宋九開始,朝廷也漸漸採納了用工代賑。不過因為官吏貪墨。發生了種種矛盾。若是小範圍用還可以,但是十萬災民用工代賑,準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徵來十萬災民。或者徵十萬民夫來堵塞決口?萬一處理得不好,百姓本來因為受災了,心情不滿,發動暴亂,那就會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趙匡義冷聲說了一句:“從前韓村河決,徵民沒起到作用,反而嚴重擾民。”
於是他發十萬軍隊治理河道,甚至為了表達治河的決心,所用錢帛全部自內庫調派,不動用三司國庫錢帛。
趙匡義朝時趙普與趙匡胤朝的趙普終是兩回事,若是那時,趙普認準了宋九打壓,宋九會更悲催的,因此趙普同意了。然後二人商議,得選人領頭。選來選去,選了郭守文護其役。
再看郭守文閱歷,潘美活捉劉鋹,曾派其進京獻捷,宋九也與此人在那時打過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會拍馬屁。
李煜進京時,郭守文勸其不要輕生。
安撫過西北。
太平興國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決口。
應當趙普推薦這個人還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沒有偷工減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壩,最好是石頭水泥壩,現在水泥出來了,可成本太高。還有史上後來發明的魚鱗塘,這個也讓宋九提前弄出來,它代價同樣不菲。另外就是錢氏在錢塘江推出的籠石法,這個成本也不低。還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這個只要人力成本。要麼後世都常見的用沙包加固堤壩。
但在宋朝想要質量好,最常見的便是這種埽。
先用大量編織蘆葦繩和超大超長的竹索,蘆葦繩用來捆綁加固“埽”,充當編織袋的作用;竹索用來貫穿“埽”,充當纖繩,以便人力將“埽”拽拉牽引到指定區域。
再於寬廣平坦的地上密佈蘆葦繩,接著在繩上鋪一層厚樹枝與厚蘆葦,再在蘆葦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塊,接下來按照這個製作次序反覆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約十米、長約數十米時,最後用蘆葦繩緊緊捆紮,用來堵河的“埽”就這樣完成了。
實際它的原理與籠石法、魚鱗塘、水泥壩是一個性質,就是用這些繩索將整個河堤變成一個整體,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沒偷工減料,十萬呆在京城的大軍也不敢偷懶,場面很壯觀。
到處是黑壓壓的兵士,將一個個“埽”拖到決口邊緣,栓在巨樁上,然後投河堵決。
可是這一年雨水特別厲害,河水始終如奔馬一般洶湧而來。
無論投入多少勞力,還是投入多少石頭與大“埽”,皆眨眼之間被河水衝得無蹤無影。
不但如此,陝西,河北多處地區同樣受到澇災。
而郭守文從五月折騰到九月,這個決口還沒有填上,無論他如何折騰,河水依然向東直入淮河,導致廣大的災區春秋兩季顆粒無收。
不能說趙匡義做錯了,若是水勢能在中途稍小一點,讓郭守文堵上,將災害降低,花費這個代價就是值得的,沒有堵上,那就是一個笑話。
當然,更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至少趙匡義想做為,也想不擾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無功,都不敢回京城。
趙匡義也不怪他,痛定思痛,這樣臨時抱佛腳肯定不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