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華夏文明悠久偉大,飽經磨難而不斷續,久歷危機而終能克服。而‘窮則思變’,毫無疑問也是古文明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智慧財富之一。
窮則思變一詞,演化自《周易。繫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凡事發展到盡頭、再無前路,或困頓無繼,或貧乏無奈,則必然要想辦法變通,才能存亡繼絕……”
對面的一辯南筱嫋聽到這兒就默默在心裡唸叨:“這個打法還算可以,沒有走冒險激進的路數。至少直接承認了‘窮則思變’的意思是‘貧困/絕望了就要想辦法變通’,而不是弔書袋子強行附會《周易》上近似語句的原意。
既然如此,我這邊開場陳詞中關於定義的立論也可以刪掉一小節,能省出20秒鐘,把c方案的煽情套話加進去幾句,然後放慢點語速。嗯,3分鐘應該沒問題。你行的,每套方案都練過好多遍了……”
南筱嫋在提綱上隨手勾畫了幾筆,自己看得懂就好。
鉤完之後,她就對身邊的馮見雄投去確認的眼神,並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目光,和馮見雄緩緩而堅定的點頭。
《周易》當中,“窮則變”的原意,相信只要稍微對文化有點尊重,百度百科一下,都能知道,是“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
而不是望文生義者們想當然的“貧窮了就要想辦法改變”。
換句話說,關鍵在這個“窮”字,是窮盡、發展到頭的意思,原本跟貧窮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對方不可能走那麼偏的,他們肯定會乖乖和我們辯‘貧窮/窮困就要想辦法變通’。因為‘窮則思變’和《周易》中的原文相比,多了一個‘思’字,有了思,談的就不是客觀事物自動發展的規律了,而必須是談人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我相信對方不會行險的。就算他們看了百度百科,強行把辯題往周易原意上靠,我們也可以指出這個‘思’的不同,讓他們白白丟分。”
這番話,就是賽前馮見雄反覆和南筱嫋強調過的。
當然,如今在比賽場上,他不可能再碎碎念,只是一個眼神,就把上述內容用“呼叫指標”重新輸入給了南筱嫋。
一場定義戰,就在雙方都沒有開口的無形之中,直接結束了。
就像電影《英雄》裡,李連結和真子丹“在意念中決鬥”。
比賽的基調,至少已經定在了討論“貧困/窮途末路”就要如何如何,而不是空對空的談“物極必反”這種玄學命題。
“……馬克思說過,當市場產生一種需求,它比十所大學更能推動科技的進步。古往今來無數的例子,都證明了需求和不足,才是激發向上的本因,也是催人奮進的源動力……”
“……如果窮不生變,為何會有無數的歐洲困頓者踏上橫渡大洋的險途,遠赴美洲墾殖開拓、哪怕面臨可怕的疫病、天災、蠻族也毫不畏懼?如果窮不生變,為何會有無數寒門學子懸樑刺股,以求一朝登上天子之堂;為何時至今日,還有無數農村中學生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奮力一搏?因此歷史早已證明,窮則思變……”
三分鐘很快,顏若男的立論比較平穩,也沒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主要是因為這個辯題正方本來就偏向於唱高調,在反方還未展開之前,實在很難主動出擊。
不過顏若男倒是還挺縝密的,辯詞中主動堵漏了一些可能被對方舉孤證反駁的點,沒把“窮必然一定讓人思變”的話說死。而是儘量強調“窮是讓人想辦法改變策略、變著法兒奮進的最主要源動力”。
“很精彩的立論。”主持人薩貝南說了句場面話,也帶動大家鼓掌,然後轉向南筱嫋:“下面有請反方一辯立論,時間也是三分鐘有請。”
第24章 阿三為什麼不思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