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嚴懲吧。
迫於民意,宋朝“北伐”開始。
果然是山後!
楊瓊與張凝兵出振武。
自從韓德讓兵敗後,遼國陸續地又派了一些駐兵進駐豐州,但現在整個夾山下面河東附近,宋遼兩國都比較輕視,而且遼軍不善長進攻,同樣也不善長防禦。特別是西南地區,因此駐兵並不多。豐州有駐兵。然而不敢營救,振武城雖然有城池防禦,城池並不大,非是幽州城。駐兵千人都不足,宋軍有備而發,帶了無數攻城利器。振武城拿下。
尹憲與王承美聯手,直接渡過黃河。攻打遼國的東勝州,這個城池還不及振武城。隨即又被兩路大軍攻克。
兩路軍隊再次將河東一些遼國小堡砦掃蕩後,于振武城會合,再次分兵,一路兵伐遼國豐州,一路順著西南道路,逼近遼國西京大同。
就在這時,河東大軍同樣也出來了。
楊嗣與尹繼倫兵出西徑,兵鋒直指朔州。
楊業與高瓊帶著無數兵卒,鄉兵,以及民夫,兵分兩路,西指偏關寨,東指陳家谷口,那就是築寨。
若論關砦,晉朝以為天下關砦以盧龍、飛狐與勾注為天下之首。
盧龍不想了,那在幽州的東北,幽州都未拿下來,況且盧龍。飛狐關同樣重要,若是從大同興兵,能很快從飛狐關抵達紫荊嶺,再達河北。因此潘美一度想派兵守住飛狐關,然而田重進跑得快,他派出偏師來援,兵力不足,被耶律斜軫擊敗,以至飛狐關至紫荊嶺這段失守。這樣東西兩面包圍,讓易州成了飛地,宋朝後來不得不放棄了易州。而且糟糕的是山後山前遼國兵力能相互聯通。
最後便是這個勾注,勾注山就是雁門山,但勾注又分東西兩陘,西陘關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岩峭撥,中有盤旋之路,上有雄關,這就是狹義的雁門關。還有代州南三十里,安祿山部將高秀巖據大同太原閉關自守,郭子儀為了破賊所開的東陘關。這一處關卡同樣重要,上達雲州,下控馬邑。再加上週圍山勢倚靠,所以它成了契丹的鐵壁。
然而整個河東就是雁門……
這也是地形造成的結果。
雁門關東面沒有多大關係,有雁門山,屋山,恆山西南麓,再向東便是太行山,它本身就是天然的天險。
然而雁門關以西就弱了一些。
名義上朔州西南古長城分枝的南側,以前也屬於北漢管轄範圍,古長城若在可以做天險,但現在長城還剩下多少。後世宋九所看到的長城,乃是明朝修葺後的產品。
在宋朝有古長城,可段段續續,無法成為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利器。
於是這一段漸漸被遼國侵吞,包括偏關在內,成了遼國管轄的範圍,儘管它也被打成閒田。
但在此遼國防禦力量也不強,只有少量砦堡,既不高大,也不堅固,留守的兵力也不多。
然而不能意味著宋朝就可以重新佔下。
若是宋朝西北繼續是一個爛攤子,沒有河西的隱護,即便宋朝佔下,也未必能防守得住,性質與易州是一個道理。
但現在不同,子河汊一戰過後,河西各族歸心,朝廷同樣有意開始經營勝州,勝州便能與未來的偏關互相呼應,雁門關也可以與未來的神武城呼應,神武城又能與偏關呼應。若是可能,再將一些緊要的古長城修一修。至少這片土地(偏關神池五寨三縣範圍)就能真正屬於宋朝。整個河東西北部那個小凹坑形成一個整體。
這與明朝不同,明朝同樣看重這個地方。所謂的外三關便是雁門,寧武,偏關。但明朝防禦的卻是河西遊牧民族,現在宋朝防禦的卻是山後雲州。明朝能得到山後兵力支援,宋朝這時能得到河西蕃羌兵力支援,優缺點相差無幾。
這裡遼兵更少,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