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3/4頁)

的展現的確可以有千差萬別的豐富可能性,絕不宜用簡單的因果邏輯思維去定性定質。《黑社會》恰好是一本地的例子,用來說明可以透過風格化,又或是幽默化的處理,來把暴力鏡頭的壓迫感退淡;不過與此同時,亦可以利用延長的現實性展示,以及插入主觀鏡頭(在任達華擊殺梁家輝一場中,突然插入從梁家輝角度看見任達華舉石欲擊下的鏡頭),來達致強化迫力的效果。要分析銀幕中的暴力鏡頭,絕不可以輕描淡寫粗心大意地打發交代就把問題結案陳詞。

第66章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相對其他影視界蓬勃的文化圈而言,香港出版的影人自傳,比例上絕對可以稀少來形容。我想大抵因為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十居其九乃實用主義者為先,電影的重要性肯定大幅拋離書寫,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書寫於工作的序列安排上,一定排到後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若英及林青霞侃侃而談,努力去建構匹配個人演藝形象的文字身份,前者從來就是才女型的演員,後者也早已息影,自可從容下筆,而且臺灣的文藝氣息一向較香港厚重,影人出書自可不一定以傳記出發,從而突出作者的角色,而非僅因為身處影視圈種種傳聞軼事的披露,淪為一種功能性的出版書寫計劃。此所以香港產出的不是劉若英的《我的不完美》,也不是林青霞的《窗外窗內》,而是吳君如的《吳君如減肥血淚史》。

一、內地的出版助力

是的,香港的出版社從來大善於精打細算,影人身份雖屬名人,但一旦影人書寫在商業上沒有一定市場保證,結果也只會打入冷宮,無法出生天。今天不少針對圈中重鎮級人物的研討著作,一方面不少依賴香港國際電影節(劉德華、黃秋生、杜琪峰等)及香港電影資料館(徐克)的專業出版策劃才得以面世,而且影人仍主要是以受訪者而非作者身份主動發聲;另一方面則日益仗仰內地與日俱興的蓬勃出版事業,所以如許鞍華的傳記式追蹤,也得以流佈廣傳。

事實上,內地於今時今日的環境空間,的確是催生香港影人書寫的大搖籃。《南方都市報》積極開拓香港電影人的寫作空間,如彭浩翔及楊千等人都北移嘗試寫作,均燃起另一種氣氛。由微博的零碎感觸到文章的整理分享,大氣候的轉變令到香港影人明白到提筆行文,已經成為新年代存活(在益趨融合的電影文化下)的必備伎倆。

我想起內地刊行的梁家輝《我對你說》,是把他在《文匯報》的專欄集結成文,但卻在內地出版,而且看來也不會有港版。或許正因為此,反過來可容他有更廣闊的書寫空間。書中甚少出賣個人的專業經歷,簡言之是不會鉅細無遺把電影上的一舉一動加以報道述情,其中當然也有對電影細節的分享,不過出發點是旨在點出專業的區別之處(如指出柯克·道格拉斯在《危機》中,飾演攝影師一刻,細緻到在捕捉大爆炸時不忘用手調整攝影機的光圈,可見完全入戲之妙云云),而非以此來突出個人行內見聞及成就,那又是另一種明星書寫的方向了。友人陳寧在《六月下雨七月炎熱》中,提及法國影后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刊行的私密手札《在自己的影子裡》,因為僅抒發日常的瑣碎心情,出現不符法國讀者期望而遭受劣評的下場。我想讀者對明星寫作的想像就是如此,似乎他們除了自身的專業便一無可覷,這才是最扼殺他人創作力的地方。

二、王晶的機鋒書寫

《少年王晶闖江湖》則是百分百的香港製作,先由《明報週刊》作長期連載,然後再結整合書,以自傳形式建構,但同時又會隨時晃盪飄遠,點評作者上心在意的人和事。在香港出版的影人書寫史上,正如上言較為少見。當然,也因為屬香港出版,所以商業計算乃至市場觸覺均極其明確,此所以自剖“屎尿屁導演”的由來,

最新小說: 家人怕我創業,反手充值千億網遊 升級經驗一萬倍但獎勵提升六倍 NBA:防守滿分,我帶登哥奪冠 在無限世界努力保持正常人狀態 瓦:紅溫型選手,隊友越紅我越強 領主:開局化身天災,戰場成禁區 最終試煉遊戲 夢幻西遊:開局一段鐵絲我無敵了 我獨自挖礦 顧總太太把你拉黑了喬若星顧景琰 斬神:熾天使嫌棄後我直升至高神 火影:掛機就變強 七零:被趕出家門後我轉頭嫁軍官 失控星光 末日星晶:我有一個契約獸軍團 天災降臨:我可以強化萬物 原神:諸位,墮入深淵吧 紅魔復興,從挽留穆里尼奧開始 我的槍附加百種特性 我在曼城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