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見到處清軍設卡,只得沿原路折回廣東。四處躲藏之餘,洪仁玕差點找個水塘&ldo;自裁&rdo;了。
1853年,他跑去香港,混入教堂給洋教士當中文教師。後來,聽得&ldo;太平天國&rdo;在南京,他馬上往上海趕,想去找&ldo;洪天王&rdo;。結果,當時戰事吃緊,道路不通,上海的&ldo;小刀會&rdo;兄弟也不相信他是鼎鼎大名&ldo;洪天王&rdo;的弟弟,根本不予理會。無奈之下,洪仁玕只得在上海洋人學館以學歷算為名磨蹭了一段時間,最終又返回香港。
此後數年,他在香港苦學英文,研習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並在1859年在洋教士出錢資助下再次向南京進發。
千辛萬苦之後,他終於進入&ldo;天京&rdo;,與洪秀全相會。
當時,楊秀清被殺,石達開出走,萬事憂心。洪天王見洪仁玕這麼一個洪姓弟弟遠道而來,喜出望外,立刻封他為&ldo;幹天福&rdo;。一個月不到,就又加封這位洪姓族弟為&ldo;天國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rdo;,總理政事,基本就是讓他接過先前楊秀清那一套大權。
為平息眾人心中怒氣,洪秀全不得不在不久之後加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
相比容閎那些真正在美國受正統西方教育的&ldo;海龜&rdo;,香港來的洪仁玕也就是半瓶子醋的&ldo;海帶&rdo;而已。自始至終,與所有&ldo;海龜&rdo;、&ldo;海帶&rdo;一樣,洪仁玕施行的一直是一些脫離實際的措施。
為了向&ldo;天王&rdo;哥哥顯示才學,為了平息太平天國高層將領對他的不服氣,洪仁玕自然要玩點真格的。於是他到天京沒有多久就上呈《資政新篇》,當然,其中不少內容都是他早就在香港擬好的。從當時來看,洪仁玕的提議和想法不可謂不新。他開篇就洋洋灑灑說&ldo;時&rdo;論&ldo;勢&rdo;,舉俄羅斯和日本為例,認為&ldo;太平天國&rdo;要成大事,就應該順應世界潮流。這個想法,與日後的廣東人孫中山想法其實完全一樣:
&ldo;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易,逆之則亡。&rdo;
《資政新篇》主要有三大類:風風類、法法類、刑刑類。
風風類,主要講要移風易俗,大力推廣基督教的宗教善意。當然,這一類最主要的,是洪仁玕建議以西方&ldo;有用之物為寶&rdo;,如火船、火車、鐘錶、電火表、寒暑表、風雨表、日晷表、千里鏡、量天尺、連環槍、天球、地球等物,其實是欣羨西方物質文明,確有&ldo;進步&rdo;意義。
法法類,即洪仁玕建議仿效西方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生產,開拓經濟,開拓交通,興辦銀行,鼓勵發明,同時他建議設立嚴謹的基層鄉官制度,增設監察機構,同時對洋人通商來往堅持&ldo;信義&rdo;二字。
刑刑類,自然是要實行西方那種司法制度,矯正從前&ldo;有法無依&rdo;的弊政,並想出&ldo;禁朋黨之弊&rdo;一說。(洪仁玕大概還不十分理解西方&ldo;三權分立制&rdo;,所以他沒有提及這方面內容)
總而言之,洪仁玕的這篇東西,確實是一部明顯帶有法制與民主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其中不僅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還有平等獨立的外交方針,也有有關教育文化與社會事業方面的真知灼見,可以說是近代中國人睜開半隻眼看世界的一篇好文章。
從積極方面看,洪仁玕這些遠大&ldo;理想&rdo;,其實與日後的滿清&ldo;洋務派&rdo;不謀而合,而且他的某些見識也比日後的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