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乃是華夏古代最為神秘卻又最被推崇的寶典,儒家以之為五經之首,玄學、道家奉其為三玄之一,yīn陽家之所以取名“yīn陽。”更是源於《周易》中“一yīn一陽之謂道。”其五行相生相剋之論,便是因《易》而來《易》,傳說中乃是由伏羲所創,易書《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撲,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犧氏就是伏羲,而“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亦可以說是“人法地、地法天”之說的源頭。
易學雖然起於伏羲,乃是最古老的占卜之法,卻是成於周文王。
伏羲之易只有八撲,周文王則將八撲演變成六十四撲、三百六十四文,據說能推上下古今之事,藏神鬼莫側之機。
而在那之後,孔子作《易傳》,認為“易”中有言,天尊而地卓,陽尊而yīn卓,故男尊而女尊,君尊而臣卓,儒家弟子所說的“易之三聖。”便是伏羲、周文王、孔夫子,在劉桑的上一世中,由於漢朝之後獨尊儒術,對於《易傳》自然沒有人敢去質疑,但在先秦時,許多名士卻認為《易傳》只是“儒家易。”根本就不是正宗周易,不過是儒家利用周易來為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卓理念扯虎皮罷了。
如道家便一直認為,沒有地就沒有天,沒有yīn就無所謂陽,天與地、yīn與陽不過是同一事物的正反兩面,並不存在所謂的尊卓,而在劉桑的上一世裡,經過考古學等各種考證,甚至有許多證據表明,《易傳》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孔子所作,不過是後來的儒家弟子假孔子之名寫出,但不管怎樣;“儒家易”對“周易”的許多地方都有曲解之處,早在戰國後期,就已經有許多人批評儒家其實“不懂易學。”只不過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這些批評漸漸的無法再發出聲音罷了。
那幾rì裡,劉桑一有空就在研究易學,不管怎麼說,易學既然會被儒、道、yīn陽等各家如此推崇,肯定是有它的原因的,連莊子都說“易”乃天地之道口只是這東西實在是艱澀難懂,他枉有四魂八魄,卻是怎麼也看不明白,那些字他明明全都認識,結合起來卻跟天書一般,什麼“潛龍勿用。”什麼“飛龍在天。”什麼“終rì乾乾。”什麼“亢龍有悔,……”這是要練降龍十八掌嗎?
無奈之下,他只好去請教墨眉,畢竟這小姑娘天文地理無一不jīng,而“周易”裡涉及到很多天文、時令之類的東西,誰知道小眉一聽說他在學周易便抓著他來,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要去學這種神神鬼鬼的東西,於是劉桑知道自己找錯了人。
“周易”最大的用處乃是卜撲但是墨家一向講究“非命。”可以說是樸素唯物主義者對周易這種唯心的東西嗤之以鼻,更不相信有可以預側的“命運”。諸子百家中,推崇周易的應有盡有,唯獨墨家卻是例外。
“桑哥哥”小眉喘著氣“易書都、都是騙人的東西你、你不要去學它……”
“嗯,我知道了。”荒郊野外中,劉桑從後頭扶著她的翹臀,啪啪啪啪……
說雖是這麼說,但劉桑是什麼人?他可是很無聊……,咳,很有毅力的人,既然已經開始學了,那就怎麼也不肯放下。既然單用《周易》無法看懂,於是他開始結合儒家的《易傳》、yīn陽家的《月令》及其它經藉進行研讀。
鑽研了好一陣,他感覺自己似乎已略有所得,於是焚香起課,按照周易原理,給自己算了一撲,得了個“坤上坎下”。
一師地水師,坤上坎下!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一一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口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好……撲……,啊……,他暗自忖道:“按著撲象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