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在長平投降。最後,這投降的四十萬大軍被白起下令全部屠殺,只留了二百多個年紀小的軍卒回到趙國。
自此,趙國元氣大傷,算是為將來的亡國埋下了種子。當初三家分晉創下的基業,看來是要落入他人之手了。
唉,這個趙孝成王也真愚蠢的可以。藺相如的話不聽,老將趙奢對自己兒子的評判他不信,趙括親媽對趙括的看法他不屑。
結果,害的趙軍大敗。
由此看來,國家單有名臣、名將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得有明君。否則,就算范雎、商鞅都到了趙國也不會改變趙國的命運。在古代,能決定這個國家命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得靠國君的選擇。
秦昭襄王明智,選擇了范雎。秦國越來越強盛。趙孝成王趙丹昏聵,不聽藺相如不聽趙母,堅持棄廉頗用趙括,造成趙國的大敗。
表面上看來,秦國勝了,趙國敗了。
其實,他們都不是最後的勝者。
如此重大的決策只靠君王一人一拍腦袋就決定了,那豈不是風險太大了。秦王決定對了自然是秦國百姓的幸運。可趙軍那四十萬顆人頭不是為趙王的愚蠢交了學費?並且,秦國的君王也未必總是永遠正確啊?
事關社稷、百姓的大事,卻只維繫在一個人的判斷之上。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是註定長久不了的。這就是為什麼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皇帝都喜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可實際上,不管昏君、明君的比例如何,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真的千秋萬代。
君王們越把江山當成了自己的,他的江山就越不可能千秋萬代。江山其實是老百姓自己的,他只是暫時代為管理一段而已。
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明白這個,不把老百姓放在自己和江山的前面,他就連個明君都談不上,更不可能萬世師表了。
但不管怎麼說,秦國勝了,趙國敗了,而且被秦將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軍。
那麼,這個殘忍地坑殺四十萬降軍的白起下場如何呢?
###11。白起的結局
在長平屠殺四十萬投降趙軍之後,秦將白起下令分兵三路向趙國進攻。他自己親率其中一路人馬直逼趙國都城邯鄲。他們這三路人馬所向披靡,自出發後接連攻克了十幾座趙國城市,很快就逼近邯鄲。
趙國眼看著岌岌可危。
趙孝成王這時候害怕的要死,心裡後悔萬分,悔不該不聽良言,把趙括這個表面光鮮的呆子派出去。一聽說白起親自領兵攻向邯鄲,他再也不敢自作主張,連忙問殿下的臣子,“哪位愛卿有退秦兵的良策啊,哪位啊,哪位?”
諸大臣互相看看,心說,“趙國剛失去四十萬的軍卒,已經元氣大傷,連和秦國抗衡的資本都沒有,就算有退兵的良策,也沒有多少可供調遣的兵丁啊。”
大夥低著頭,雖然心中都埋怨趙王當初不該剛愎自用,可誰也不敢再說什麼,只黯然不語。趙孝成王一看此景,絕望得快哭出來了,“各位愛卿,請趕快獻點良策吧。”
大夥照舊沉默不語。
就在此時,有個人從平原君趙勝身後跨出來,“大王,臣有退敵之策。”
大夥定睛一看,原來是平原君的門客蘇代。
趙王將信將疑地看看自己的叔父平原君,平原君一看是蘇代,心頭一喜,趕緊朝趙王點點頭。趙王心頭一寬,“愛卿有什麼良策啊?”
蘇代一笑,“我只要帶幾個貼身隨從,攜巨資混入秦國,就能兵不血刃地讓秦軍退兵。”趙王馬上應允。
這蘇代到底是什麼人,平原君竟然對他這麼信任,連趙王也同意他帶鉅款去秦國,就不怕他攜鉅款逃跑?原來,蘇代就是戰國時期大名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