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百零九年,新羅使者抵倭訪問,倭國朝廷設宴款待,右大臣藤原不比親切接見,要求與新羅“成往來之親,結兩國之好”。並轉送新羅王大批絲綢錦緞。在整個奈良時期,倭國與新羅之間使者往返達三十八次之多。
發展對唐關係,全面吸收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也成了當時倭國對外關係的核心內容。派遣唐使,就是其重要措施。
但白江口之戰前後,倭國派遣遣唐使的主要目的,還是想透過外交途徑,維持其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同時探聽大唐的對倭政策,以便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免遭不測之禍。
白江口之戰以後以及整個奈良時期,倭國都不再計較朝鮮半島南部的利害得失,而是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到民間風俗習慣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儒學、佛學、文學、體育、娛樂等,全面吸收大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以致形成了所謂“唐風文化時代”。
而大唐作為當世第一強國,政治經濟文化均處領先地位。因此,所謂四方蠻夷朝貢之國絡繹不絕,或求其庇護,或與之發展貿易,吸收其思想文化成果。作為唐王朝,只要承認主從關係,不論國家大小,皆愛之如一,懷柔存撫。
在原本的歷史上,大唐出兵幫助新羅的主要目的,就是扶持弱者免遭欺凌或吞併,藉以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繼續保持業已存在的關係,滿足天朝大國的虛榮心理,當政治的外交途徑行不通時,才出兵幫助新羅大敗百濟與高句麗,完成統一的。
白江口之戰之後,大唐主動從朝鮮半島撤兵,進一步加強了同新羅的政治經濟文化關係,使統一後的朝鮮半島經濟文化得到更快發展,在當時的國際環境當中來看,也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新羅和唐朝聯軍取得白江口之戰的勝利,有利於遏制日本對朝鮮半島南部的滲透和蠶食。因為大和國在統一扶桑列島後,經濟文化很快發展,同時,倭國又不斷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勢力,四世紀中葉時,派兵侵佔了朝鮮半島南端的任那,作為向北吞食發展的據點,但在新羅統一併不斷強大起來以後,才驅逐了倭國在朝鮮的侵略勢力,這對東亞地區和平和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白江口之戰後,倭國致力於發展與唐關係,目的在於吸收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文化成果,而當時主政的高宗李治也不計前嫌,主動遣送白江口之戰的日本俘虜回國,並派遣在唐的倭國留學生和學位僧回國,藉以改善兩國的關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唐倭關係又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但是現在歷史已經發生的改變,如今的大唐照比原本歷史上的高宗一朝更為強大許多,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做那麼多表面文章,宣揚自己的仁義道德了。
即便是太宗當真有這個心思,杜睿也是萬萬不肯的,對待倭國,從前世而來,切身感受過倭人對華夏創傷的杜睿就只要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徹底的根除。
而此時的天智天皇雖然在經歷了一場慘敗之後,認清了現實,但是就好像一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一樣,天智天皇也是如此,水軍雖然敗了,然而陸軍畢竟還沒有上陣。
此時倭國的大軍還剩兩萬多人,天智天皇就像個賭徒一般,在休整了一夜之後,突然再次殺奔了仁川港,劉仁軌“防備不及”之下,被倭人偷襲得手,慌忙敗退。
()免費TXT小說下載
天智天皇見偷襲得手,頓時大喜過望,連忙催促進兵,一日之內行軍百餘里,一直奔襲到了日山城。
志得意滿的天智天皇哪裡知道,看似一派順利的攻勢,其實完全都落入了杜睿的算計之中。
杜睿原本就沒打算讓倭人離開朝鮮半島,所以才命令劉仁軌在水師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