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日夜不輟。
當時在洛陽,還活躍著一位日本遣唐使,叫河內坂良那。他是在總章二年跟隨第六批遣唐使來到大唐的,還是正使河內鯨的侄子。河內坂良那是一個狂熱的大唐文化愛好者,對一切事物都非常痴迷。結果等到河內鯨回國之時,河內坂良那沒有一同返回,而是留在了洛陽。到明堂落成之時,這位日本人已經在大唐生活了十九年。
明堂落成之後,對洛陽官員開放數日。河內坂良那憑著自己遣唐使的關係,也跑去參觀。當他看到那尊玉佛時,立刻深深地愛上了它,不可自拔。他試圖近前去摸那玉佛的臉,正巧那日連衡當值,見這人行為不軌,拔刀差點將其砍殺。
河內坂良那離開以後,得了深深的相思症,一心希望能夠再次一睹玉佛風姿。可惜明堂平時很少對外開放,何況還有佛軍護衛,基本不可能接近。河內坂良那一睹玉佛的心願,卻始終沒能實現。
八年之後,正是武周證聖元年。河內坂良那對玉佛的仰慕非但沒有減退,反而與日俱增,已經到了茶飯不思夜不成寐的地步。他整個人已經近乎瘋狂,居然浮現出一個極其荒謬的想法:把玉佛據為己有。為此,他設法與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搭上了關係。
當時武則天已經有了新寵沈南璆,薛懷義唯恐地位不保,正冥思苦想如何討好女皇。河內坂良那獻上兩計,一計是將佛像埋在地下,用鐵鏈慢慢牽引上浮,製造祥瑞之象;還有一計是用百牛之血,繪出兩百尺之高的浮屠。薛懷義聞之大喜,依言而行,不料武則天反應冷淡,讓他大失所望。
薛懷義心中鬱悶,河內坂良那借這個機會,將其灌醉,然後一把火將明堂點起了大火。這一場火勢極大,史書記載“火照城中如晝,比明皆盡,暴風裂血像為數百段”。到了次日清晨大火熄滅,明堂與天堂均被燒成了白地,夾紵彌勒大佛像被燒成了灰燼,玉佛卻不知所蹤,佛軍統領連衡也消失了。
薛懷義酒醒以後,以為這場大火是自己引起的,自縛請罪。武則天念在舊情,赦免了他,但對失蹤的玉佛卻耿耿於懷。根據副統領魚朝奉的說法,連衡是監守自盜,趁亂竊走玉佛。於是全國都發下海捕文書,捉拿連衡。
而實際情況,卻是河內坂良那趁大火盜走玉佛,一路朝著東方跑去。連衡不及通知同僚,隻身追蹤而去。最後連衡在揚州附近追及河內坂良那,兩人鬥智鬥勇,都奈何不了對方。在爭搶中,玉佛被一摔為二,佛頭被河內坂良那奪走,返回日本,佛身卻落到了連衡手中。
連衡返回洛陽,驚愕地發現自己竟已成罪人,連同連氏家族也被波及。他手中只有無頭玉佛,不敢交還朝廷,又不敢留在身邊,只得將其埋在岐山群山之中,在其上面建起一座關帝廟,以紀念佛軍守護。而他則改姓為許,隱居在岐山附近,默默地守護著。
對於河內坂良那,許衡一直耿耿於懷,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尋回佛頭,奉還朝廷,恢復家族名譽。為此,他拼命鑽研金石玉石的鑑別之道,逐漸在當地有了名氣,娶妻生子,把根紮在了岐山。兒子成年之後,許衡把家業與鑑古手藝傳承給他,留下一篇《自敘》給家人,毅然離開岐山。
在《自敘》裡,許衡先是把玉佛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然後表示自己的時日無多,希望能在臨死前去日本,毫無顧忌地放手一搏,才算對得起自己當年的誓言。許衡還表示,如果他沒有回到中土,說明佛頭的任務失敗了,那麼這個使命,將由許家子孫一代代傳下去,直到玉佛身首歸為一為止。
據說後來他化裝成僧人,混入鑑真大師的隊伍,從此再無任何訊息。究竟他是在海難中身亡,還是在日本被殺,就沒人知道了。
但許家沒有遺忘家族祖先的遺訓,將祖先交託的使命一代一代傳了下去。筆記裡列了一個很詳細的家譜清單,上面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