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河道總督,真的是太清楚治理水患的難度了。在這個位置上,虛耗光陰很容易,想要真正做事,的確太困難了。
光是治理眼前的洪澤湖,就幾乎耗盡了曹文衡全部的心血。而洪澤湖,只不過是淮河水患的一個節點而已。好像這樣的節點,至少還有二三十個。有的節點,甚至情況比洪澤湖還要更加的糟糕。
洪澤湖最大的問題,就是水位抬高,嚴重的超出周圍的地域,造成地上湖的惡果。一旦缺堤,後果非常嚴重。有人測算過,一旦洪澤湖全面缺堤,洪水傾瀉而出,足夠將方圓數百里,都全部變成一片白地,連淮安府都不能倖免。
可是,洪澤湖洪水氾濫的原因,又牽扯到很很多多的方面。要徹底的治理洪澤湖,就要將所有的方面,都全部考慮到,然後多管齊下,從多個方面人手。要是隻從一個方面或者是兩三個方面人手,都是無法根除水患的。摁下葫蘆起了瓢,沒有絲毫的意義。而在這些原因裡面,最最關鍵的,還是黃河奪淮人海。
淮河下游地勢低平,田疇肥沃,宜植五穀。在秦漢時代,把天下田分為九等,江淮田為上中(第二等),除當時的關中部分地區外,是無與倫比的。漣水等地的地質考查證明,現在已經深掩地下的黑色淤土層,那個時期還是露在地表的耕地。
古代勞動人民利用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辛勤勞作,使淮河流域一度出現興旺富有的景象。在蘇州和常州等地還沒有被開發出來之前,淮安府、揚州府一帶,就是魚米之鄉了。
“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等等諺語就是這種景象的生動寫照。
在宋代,兩淮的糧食生產,幾乎佔了全國糧食產量的三成以上。兩淮的水稻畝產,最高已經超過三百斤。可見,兩淮地區的農業,是相當發達的。然而,自從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一一黃河一一以後,兩淮的農業生產,就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黃河的泛濫,給淮安府和揚州府,都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黃河奪淮以後,淮河上中游來水,在黃水頂託下,洩流不暢,逐漸瀦積於盱眙和吉淮陰城之間,使得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陂塘和小湖連成一片,擴大為浩蕩的洪澤湖。一旦洪水暴漲,黃、淮交併,又把繁華的古泗州城、明祖陵和沿湖的許多村落香入湖底。
由於黃強淮弱,黃河常倒灌入湖。泥沙淤澱,湖底日高。加上朝廷為了維持南北運河的糧運暢通,在治理黃、淮、運的策略上,採取了蓄清刷黃、引淮濟運的治水方法,因而不斷延長加高原來防禦淮河洪水的高家堰,使之成為現在的洪澤湖大堤,洪澤湖遂成為一個著名的“懸湖”。
“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這句順口溜可不是開玩笑的,洪澤湖高屋建瓴的形勢,對整個裡下河地區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防止發生大面積的睡在,從明威祖朱棣時期就開始.河道衙門就積極的疏通高郵湖和邵伯湖之間的通道,以引淮入江。然而,在正德年間,淮河洪水還是衝破蔣壩洪澤湖大堤,奪路入江,固定淮河由三河經揚州入江的流路。
事實上,黃河奪淮人海的嚴重後果,還不止洪澤湖一處。在淮河以北,由於黃河奪泗、奪淮,使沂水、泗水等迂迴交侵,逐漸瀦積形威駱馬湖、黃墩湖。沂、泗洪水失去了入淮的流路,遂在駱馬湖以下注入六塘河,經灌河口人海。
沭河下游則瀦積成扎埠、平墩、青伊湖等串聯湖泊窪地,從薔薇河、臨洪河分流人海。
原淮河的人海口則形成新的黃河三角洲,海岸線從原來的雲梯關附近向東延伸六十公里,成為現在的海岸線。
明代的淮安府,還沒有今天的響水、濱海、射陽、大豐等城鎮,海岸線靠近今天的鹽城一帶。正是因為黃河奪淮人海,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逐漸的形成陸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