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維護漢家的統治,東漢末期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並且出現系統的理論典藉,《太平經》《正一盟威秘籙》《正一道》'俗稱五斗米道'等相繼出爐,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東漢末年張角等人宣揚道家思想形成龐大的組織體系,設立'二十四治'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起義,以至於天下動盪,漢室傾覆,自秦以後傳統的道教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融合儒墨道醫陰陽五行等為一體,一時間求仙問道,修道煉丹者盛囂塵上,自秦始皇到漢武帝都熱衷方士之說,妄想長生不老,以求不死仙藥,相傳有位皇帝丹沒煉成,卻煉成了火藥,因而成就了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也算是他為人類社會做的貢獻,”幼薇對道教的起源發展說得頭頭是道,令一清大師括目相看,幼薇年紀輕輕,半途出家,對佛教卻也有這樣高深的造詣,實在是令人感佩不已,一清大師心下暗自讚許,大師聽她所說的句句是理,有意考較她,適時地提出了一些關於道教的學術問題,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引出一些生僻的名詞叫她解釋,幼薇憑著自己非凡的領悟力,在前人的解釋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鞭闢入理,令一清大師甚為欽佩,一清問:“道有形呼?道在何方?道怎樣才能為我所用?”幼薇答:“大道無形,天地宇宙之間一塵一土一草一木道無處不在,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大智若愚,大愛無形,天地無言而滋養萬物的生長,誰能悟道誰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統治者如能悟道就能達到拱手而治,擁有大智慧的人自然是領悟了大道,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藏拙,不過是說領悟了大道後就能洞察先機,預見事件發展的未來,高瞻遠矚,如《塞翁失馬》成語故事中的那個塞翁就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又如春秋時的范蠡,漢時的張良能知人心,識事務,達權變,知進退,這樣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說學道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得好可以使人終身受益,”一清大師聽到幼薇闡述得如此深刻,見識超人一等,知她天生異稟,悟性非凡,心下欽佩不已,口中道:“老僧自出世已來可謂識人多矣,象道姑這樣有遠見卓識的可謂是鳳毛麟角,真是後生可畏呀,可謂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趕舊人。”想到她一個初出道的女子其才思之敏捷,其道學之高深遠過於己,不禁悵然若失,感覺自己真的是落伍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 第27章 遊廬山悠然題詩
且說自少林寺一清大師光臨後,咸宜觀香火益盛,聲譽日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幼薇的高深的學問,和驚人見識,因而玄機大師的大名遠近皆知,至使香客如雲,前來拜訪的道友也絡繹不絕,好幾個道觀都爭相娉請她去當主持,幼薇自然一一推卻,婉轉謝絕,她不能辜負空明大師臨終前的囑託,不能因為好高婺遠,另謀高就而置咸宜觀存亡興衰於不顧,雖然這裡地理位置偏僻,寺院相對狹小,但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過她雖然盡力推辭去別的道觀當主持,但各種邀請函還是雪片似的飛來,有的邀請她參觀,希望她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更主要的原因是想借她的名聲提高自己道觀的知名度,如某某日玄機大師曾於百忙中鳳駕來儀,光臨本觀,刻於石上,當吸引很多的人前來朝拜,這自然是一種商業的炒作,盛情難卻之下,幼薇也不得不暫別咸宜觀去其它的觀中走訪一二,一來聯絡感情,二來藉此機會出去領略一下異域風光,在唐初官府很重視道教,可惜幼薇是生於唐末,亂世之中,政令多變,官府甚至一度禁絕道教,所以各地道觀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如果幼薇是生在唐初說不定還會做官,在那時道士和尚做官並不稀奇,可是至幼薇出生時道教鼎盛時期已過去了,不管是寺廟規模還是信徒人數都是今非昔比,那些宮中的道觀也成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似有江河日下之勢,因而各地道觀為了弘揚道教殫精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