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眼裡,一個省的省會被亂兵佔領了,並沒有他們的政治利益爭奪重要。所以,這件事情,一擱置就擱置了兩個月的時間。
    等到魏忠賢把所有的東林黨都清出了朝廷之後,準備對地方官員下手的時候,這位目前大明朝的真正意義上的總理大臣,才隱隱約約的想起,好像承天府的鎮守太監上報了這麼一件事情。
    魏忠賢拿了這份透過東廠報上來的訊息仔細的看了一會,就陷入到沉思中了。
    正常情況下,這樣比較重要的軍國大事,司禮監是要直接呈送皇帝的。但目前的現實是,天啟皇帝陛下對於木工的愛好甚於一切。魏忠賢就是有心和皇帝說一說朝政上的事情,皇帝對這些事情也是充滿了不耐煩,之後就會吩咐魏忠賢去解決問題。
    這樣的事情一多了,魏忠賢就不太敢把朝政的事情拿給皇帝說了。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從魏忠賢本身來說,他自然是喜歡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主的。這樣他可以感受到一種對大明朝盡在掌握的美妙感覺。另一方面,他倒不是真心的想要把皇帝和朝政隔絕起來。而是他是真心的害怕自己總是拿朝廷的事情煩皇帝,皇帝會對他產生不滿。
    不管後世是怎麼說魏忠賢是如何的飛揚跋扈把持皇帝,是九千歲的。現實是,太監的權力和權威,完全是依附於皇帝的。
    目前還沒有皇子的天啟皇帝如果不喜歡魏忠賢了,魏忠賢就徹底的完蛋了。後世說的那些什麼魏忠賢害死皇帝之類的傳說,實際上是完全的不合理的。因為對於魏忠賢來說,無論是誰當皇帝,都沒有信任他的天啟皇帝當皇帝對他的利益更大。
    倒是那些文官們害死皇帝的可能性非常之高。正德皇帝是怎麼落水的,天啟皇帝后來是怎麼落水的。紅丸案是怎麼回事,梃擊案是怎麼回事。中晚期的大明朝的文官們,可是相當的心黑手狠的。
    對於皇帝,他們並不是真的像他們表現的那麼畏懼和忠誠。幾百年的皇權和政權鬥爭,已經讓文官們對皇帝沒有了絲毫的敬畏之心了。
    所以,魏忠賢希望沒有束縛的自己掌握大權只佔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則是魏忠賢真的害怕自己用朝政把皇帝搞煩了,自己會失寵。
    所以,對於如何處理武昌問題,魏忠賢必須要自己解決。這就是皇帝把什麼事情都交給他做的壞的一面了。
    像這種處理地方兵變的事情,魏忠賢並不怎麼拿手。搞政治利益鬥爭才是他的長項。但是,這種他不拿手的事情,他還不得不去解決,因為這個問題不能解決,皇帝就會認為他治國無能,那麼皇帝就會選擇能夠做事的人來代替他了。
    好在魏忠賢現在也籠絡了一批文官大臣了。很快他就派人把首輔大臣顧秉謙找來。
    關於顧秉謙,後人是這麼記載他的:
    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編修,累官禮部右侍郎。天啟元年晉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
    第二年魏忠賢掌權,他率先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