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朱還活著的歲月裡,朱楧不想觸這個黴頭,內閣的事就先放放再說吧。
以上是文官系統,下面就是武將系統。朱楧還是撿現成的,仿照老朱的制度。老朱在中央設立的軍事機構是五軍都督府,朱楧不能這麼叫,就改稱為五將軍府,分別由前、後、中、左、右將軍府,每個將軍府管理一定地域計程車兵,朱楧現在正好有五個郡的地盤,一個將軍府恰好管理一個郡計程車兵。
也就是說敦煌、酒泉、張掖、武威、蘭州五個郡計程車兵分別由前、後、中、左、右五個將軍府管轄。
不過,和朱元璋的五軍都督府一樣,五將軍府只有統兵之權,沒有調兵之權,也就是說肅國的所有軍戶歸他們管轄,平時的訓練等事務由他們負責,但如果要打仗了,必須由朱楧下令,兵曹簽發調令才行。
同樣的,兵曹只有調兵之權,沒有統兵之權,平時不管理軍隊,等到打仗時才奉朱楧的命令調兵。
這樣一來,雙方就可以互相牽制,最後將兵權集中在國王,也就是朱楧的手中。
朱楧還仿照明軍後期的制度,將武將的官職分為常設官職和差遣官職兩類。常設官職為武將的主要官職系統,武將的級別和工資都靠它來確定,從高到低依次為一品將軍,二品將軍僉事,三品衛所指揮使,四品指揮僉事,五品千戶,六品百戶,七品總旗。
差遣官職是臨時性的職位,沒有固定的品級,屬於國王特派某位將領去辦某事,辦完之後就會上繳印信,職位也會隨即撤銷。
比如現在的瞿能就是以前將軍銜充任敦煌總兵官,前將軍是他的級別,工資待遇都是按照一品大員發放。敦煌總兵官是他負責鎮守敦煌時的職務,以後工作調動之後要撤銷。
瞿能此時只負責敦煌的軍務,至於前將軍府的軍務,交由他人打理。
朱元璋以武力立國,所以立國之初,武將的地位要高於文臣,比如,朱元璋規定文臣最多隻能封到伯爵,侯爵之上必須是武將——李善長在戰爭年代為朱元璋嘔心瀝血地籌集糧草,幾乎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養活了龐大的軍隊,為朱元璋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封為第一公爵,屬於特例,也僅此一例。
而開國文臣中封有爵位的只有劉伯溫和汪廣洋,並且都是伯爵,剩下的一百多名伯爵,二十多名侯爵,還有除了李善長以外的其餘五個公爵全都是武將。
再比如,朱元璋規定文臣的最高階別尚書只是二品,而武將的最高階別左都督則是一品。至於太師、太傅之類的都是虛銜,不能說明問題。
朱楧此時才開始了他爭霸天下的第一步,自然是崇武抑文,因此也模仿老朱的做法,將武將的最高階——五大將軍府將軍設為一品。而將文臣的最高階——六部判書和監察院都監察御史設為二品。
接下來就是地方政權體制了,朱楧現在的地盤也就五個郡,說白了他只管著五個知府,還不如內地的一個布政使管的知府多,因此朱楧將地方行政只劃分為郡縣兩級。
郡一級單位參照內地省級單位設立布政使總理民政,按察使總理刑獄,指揮使負責軍事防衛,縣一級則設立縣令總覽縣裡的事務,設縣丞為輔佐。
為了防止地方官員串通起來舞弊,朱楧還設立了巡視制度,每年都由監察院派出不定數量的監察御史巡視,發現問題可以立即上報給朱楧,不用透過任何人。
時間轉眼來到了三天後,朱楧身穿隆重的九章袞龍袍,端坐在大殿上,這一天是他原來的臣子們決定去留的日子。大臣們經過三天的仔細斟酌,大部分人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因為他們從這個年輕的藩王的所作所為中看出了他不一般,希望跟著他幹出一番業績。
離開的也有,武官代表是耿炳文,這個早在朱楧的意料之中,作為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