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是張曉,畢泰,杜如晦,沈落雁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傷亡比例大概是一比七左右,這是一個不算正常的比例。
就算是攻城戰,傷亡比例也應該就是一比三左右,而現在戰損的折損率太高了。
不過想想,這實際上也很正常。
因為聯軍大都是烏合之眾,而鎮守長安城的隋軍乃是是隋朝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在將另方面白文原雖然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可是他的對手乃是隋朝名將陰世師,能力比白文原要高上幾籌。
堅城,名將,精兵,這樣一座長安城沒有人願意應對。
孫子兵法說,攻城乃是下下之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雖然說,現在死掉的都不是張曉的嫡系部下,可是總會有輪到張曉的嫡系軍隊出手的時候,否則聯軍必然會因此而分崩離析。
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白文原給張曉的來信上面提到,就算是己方的嫡系部隊,雙方的折損比例也不會低於1:5。
甚至白文原的信中似乎隱隱還有些頹廢,隱隱有讓張曉換帥的意思。
張曉於是在畢泰的建議下,回了一封信,大罵了他一頓。
臨陣換帥乃是大忌中的大忌,張曉不會那麼蠢。
但是張曉也感覺到了白文原字裡行間的擔憂之心,因為他必須要率領嫡系部隊攻城了,以李軌為首的聯盟勢力都已經提出了不滿,若是在沒有動作,聯盟絕對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
白文原知道這條密道的存在,字裡行間之中似乎已經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了這條密道之上。白文原已經給出了結論,若是沒有這條密道的話,那麼聯軍等待的只會是失敗。
可是,就算有這一條密道,這一仗也未必能贏。
張曉明白,那將會是一場苦戰,自己甚至有可能會死在長安城。
但是張曉沒有恐懼,因為張曉知道長安城對於自己的意義。
楊公寶庫裡的財富雖然龐大無比,甚至足以武裝起十萬大軍。
可是若是和長安城內的財富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張曉能夠估計得出自己能夠在這座帝都之中榨取多少財富。
而且更重要的是,長安城內的財富不僅僅是死的,也有活的。
人才是最重要的財富,張曉攻下長安之後就可以收編長安城內的工匠,然後搬遷到且末四郡去。
在大多數人眼裡,且末四郡都是從吐谷渾手中打下的蠻荒之地,除了作為抵禦吐谷渾之外,根本沒有絲毫用處。
張曉佔據了那裡,就會面臨吐谷渾的兵鋒,對於隋煬帝來說,他絕對願意讓張曉安居在那裡。
畢竟隋煬帝是“安內必先攘外”的注意著,對他來說,高句麗才是最主要的心腹大患。
張曉知道,自己的實力縱然再強上幾倍,可若是和隋朝正面相抗衡,最後的結局只會是死路一條。
就像陳勝吳廣一樣,做一個為王先驅的可悲角色罷了。
若不是楊廣的大軍大半都在征討高麗,小半在對付楊玄感,還有一部分要對付突厥和鎮守四方,導致長安現在空虛到了極點,莫說攻下長安,就算是攻打長安也是痴人說夢。
畢竟長安可是楊堅欽定的帝都,雖然被楊廣遷徙到了洛陽,但是根基猶存。
即使是現在,長安已經陷入到最低迷的時候,同樣也是一塊硬骨頭。
張曉咬咬牙,和杜如晦,畢泰的等人商量了一下,最終對白文元下了兩個命令。
第一個命令是白文原立刻派遣本部人馬強攻長安城,儘可能的消耗守城士兵的數量。。
第二個命令是,明天辰時,盡全力攻大長安城。
張曉知道,以白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