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也懂得一點配重扭力式投石機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換一個思路,將幾十上百號的人力,換成同等重量的物體代替,再把多少百根拽索,換成絞索就行了。
大宋的工匠們不缺聰明才智,缺的是跳躍、發散的思維。一旦捅破這層薄薄的窗戶紙,思路一開,在技術上根本不成問題。當狄烈提出,最好減少配重,減輕投石器自重,同時還要保證射程及發射重量不變,這幾個高難度的要求時。思路大開的大匠們,舉一反三,最後索性取消了配重,純以機簧之力,創造性地研發出了這種輕型投石器。
不要看它的構造簡單輕巧,就認為它的射程威力不行。在征戰太原之前,狄烈曾觀摩過這新型投石器的測試。這看似輕巧的玩意,竟然能將七、八斤重的石塊,投射到一百步之外,威力之大,直追最牛的七梢砲。而操炮手只需三人:一人定放,兩人絞盤。而七梢砲要多少人?新型投石器自重不到百斤,兩個人一抬就走,拆卸組裝都很簡便;七梢砲多重?不下千斤,組裝一次一個時辰都不止。這優勢得有多大?
看完演示後,狄烈當即拍板,就叫飛彈器,立即投入批次製造。同時專門生產為其配套投擲的八斤重炸彈。
軍工司的工匠們加班加點,在總攻太原之前,將二十具飛彈器送到三大主力旅中。可惜當時缺乏火藥,沒法展示其威力,讓太原金兵嚐嚐苦頭。此次遠征銀州,第三混成旅有了太原大量儲備的火藥原料,讓火藥匠緊急趕製了一批炸彈,再攜帶著八具飛彈器,殺奔而來。只是輕取銀州之後,竟無用武之地。沒成想,要在這荒野之地,拿威名赫赫的潑喜軍來“開門紅”。
三百潑喜軍來到車城東南側約百步距離,全軍停止,在接到主帥的攻擊命令後,開始圈好橐駝、裝砲架砲、卸石彈,準備發動砲擊。潑喜軍的攻擊距離,會根據敵軍的裝備不同而調整。譬如說,敵軍若無弩弓,潑喜軍會接近至五十步,投五斤重石彈;敵軍若有相當數量弓弩手,潑喜軍則會退至八十步以上,投二斤重石彈。
此次得到擒生軍警示,敵軍有不明火器,射程可比弓弩,殺傷力巨大,因此潑喜軍為安全起見,在百步距離列陣,投二斤重石彈。希望能以密集的彈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更摧毀敵人的意志與士氣。
狄烈用瞄準鏡從觀察孔裡仔細檢視了一會潑喜軍的旋風砲,外形上與平定所見的雙梢砲有點像,砲梢砲索底座什麼的都類似,但結構似乎更復雜一些,大概這就是西夏旋風砲名揚各國的原因所在吧。
狄烈只是冷冷一曬,不管旋風砲有什麼樣的獨到工藝,始終只是人力拽索,在機械面前,人力終究是有窮盡時。今日就讓這夏軍最得意的部隊,感受一下人力與機械的巨大差距吧。
“一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二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八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與此同時,百步開外,潑喜軍的旋風砲隊也發出相同的報告:
“甲隊旋風砲,準備完畢。”
“乙隊旋風砲,準備完畢……”
兩軍的發射號鼓,幾乎同時響起。
一場人力與機械、石頭與炸彈的比拼,即時上演。(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七章 你扔石頭,我砸炸彈
申牌二刻,日影西斜,但空氣中的酷熱並未減緩多少,陽光依然是那樣刺目。但是在這一刻,無論陽光是如何毒辣耀眼,空氣如何燻蒸烤灼。夏軍(包括那幾百半死的步卒)無不伸長脖頸,以四十五度角仰首,所有的目光,全聚焦在半空中陡然出現的大片“黑雲”。
這片黑雲,便是潑喜軍以架在兩頭橐駝鞍之間的百架旋風砲,同一時間,射出的一片彈雨。
“壯哉,我潑喜軍!善哉,我旋風砲!”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