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手從冰箱中取出一塊冰鮮金槍魚。放置於砧板上,並用準備好的半溼布擦拭其表面。這塊肉取自大腹部,油脂豐厚,呈新鮮的粉紅色,是金槍魚全身最好的部位,當然,其價格也最為昂貴。
鏡頭下,趙鴻生從冰桶中抽出一把閃爍著寒光的專用刺身刀,先將魚皮去除,又用手輕撫豎斷面,隨之迅速垂直切下,只見一片大約半公分厚的魚片無聲地剝落,斷面光滑平整,毫無粘連,手法乾淨利落。同時也顯示出刀具的刃口鋒利之極。
男、女主持人站在趙大廚旁邊,以一問一答的生動方式向觀眾們介紹生魚片加工的相關知識。
切生魚片的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這裡面的講究可是相當之多。
切割生魚片,最好使用刃口鋒利的專用刀具,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料的形態與色澤。如果刀具不順手或者刃口不鋒利,那切割時就會破壞原料的形態與纖維組織,造成脂類潰破,破壞原料本身的特殊風味。
在使用刀具前,應先將刀進行冰凍,再配合下刀的速度,這樣可以減少金屬的味道在魚肉表面的殘餘,同時在切的一瞬間讓魚肉的肌肉纖維收縮,使魚肉鮮美的本味得以儲存。
再有,切割時要頂絲切,即刀與魚肉的紋理應當呈九十度夾角,下刀果斷,過程中不要停頓。這樣切出的魚片筋紋短,利於咀嚼,口感也好。切忌順著魚肉的紋理切,因為這樣切筋紋太長,口感也差。
另外,關於生魚片的厚度,應以咀嚼方便、好吃為度。並非像有些人所說那般越薄越好,那種薄如蟬翼的作品,除了展示廚師高超精妙的刀工之外,在食用方面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因每種海魚的肉質不同,為了達到最佳的口感,生魚片的薄厚也有所區別。例如三文魚和金槍魚,經各國美食家多年的實踐,基本認同五毫米這個厚度最為適宜,吃時既不覺膩,又能感受到肉質的充盈,是最能充分體現原料最佳味道的尺寸。
當然,有的魚就得切薄一些,比如鯛魚,因其肉質緊密、硬實,所以要切到三、四毫米方才好吃。
在主持人介紹期間,趙大廚似乎充耳不聞,專心操作,一刀一片,絕不拖泥帶水。只見薄厚一致的粉紅色魚片鋪在砧板上,還未裝盤就已經十分誘人了。
除了生魚片外,還要處理北極貝、白蘿蔔、紅蘿蔔、黃瓜、鮮橙、火龍果、檸檬、紫蘇葉、薄荷葉等配料食材。
雖然材料種類繁多,但趙大廚與他的助手分工配合,有條不紊地進行,絲毫未見忙亂。
不多時,食材散片處理完畢,助手拿過一隻扇形的黑色淺底大號陶盤,盤中鋪滿碎冰。二人小聲商議了幾句,隨後開始按預先設計好的方案裝盤。
“好厲害啊,這麼多東東,要擱我非亂套不可。”vip觀眾席中,馬得韜感慨地評價道。
“擱誰都一樣。唉,看來老趙做刺身也很有一套啊,要是沒人搞鬼的話,這場比賽肯定能贏。”肚子圓惋惜不已。
旁邊的江逸晨則專注地盯著舞臺一側的大螢幕,看得津津有味兒,一言未發。
鏡頭跟隨主持人轉到旁邊的一號臺,皇龍海鮮城的張雲峰師傅帶著自己的兩名助手緊張地操作著,他今天參賽金槍魚刺身作品名為《春江花月夜》,手法、刀工同樣嫻熟精湛,可謂場上勁敵。
時間大約又過去了半個小時,趙大廚的刺身作品已經擺好大半。只見主角金槍魚片都被打成卷兒,塑成一朵朵盛開的玫瑰,精心雕琢的黃瓜片則變身為綠葉;四周則由半紅半白的北極貝、白蘿蔔、紅蘿蔔、鮮橙、火龍果、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