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沉思,常常為歷史事件的相剋相生而驚歎不已。
漢高祖劉邦鑑於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弊端,即位後開始剷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
異姓王的勢力被扼制了,同姓王的勢力開始膨脹,終於導致景帝時同姓王發動的“七國之亂”。漢武帝時頒佈“推恩令”打擊諸侯王的勢力,縮小諸侯國的面積,弱化丞相的權力,使皇權高度集中,卻導致了後來外戚勢力的崛起。
光武帝劉秀即位後鑑於西漢初年和西漢末年的教訓,嚴格限制外戚的權力,規定外戚不許參政和封侯;(但這一制度到章帝時便開始鬆弛,在皇權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制度不能堅持或廢止是常有的事)同時光武帝為避免西漢初漢高祖殺功臣的歷史教訓,對功臣採取了安撫的政策。給開國功臣以優厚的俸祿並封侯,但卻不讓他們參與政事,同時對擁有重兵的功臣都調離首都,遠離政治中心。這一舉措雖然避免了“敵國破、謀臣亡”的歷史教訓,但卻導致了另一個後果,即造就了外戚勢力可能膨脹的社會平臺——東漢時期,皇后大多為功臣之後。
曹魏政權打擊宦官和外戚的勢力,扶持士族,結果導致權臣勢力崛起。曹魏後期,皇帝缺少皇族宗親的拱衛力量,權臣司馬昭父子輕而易舉地篡奪了曹魏政權。
晉武帝司馬炎吸取曹魏被自己篡權的教訓,開始發展和培植宗親勢力,使諸侯王勢力急驟膨脹,以致在他去世後不久便發生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果更甚,不僅導致了西晉衰敗,而且使整個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中,但是就在魏晉南北朝極端混亂的時代,歷史卻在悄悄蘊育著另一個盛世的到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貴族時代(1)
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兩個王朝極其相似,它就是晉朝和宋朝。
宋朝分南、北,晉朝分東、西。兩個王朝都是靠“謀逆”篡位獲取政權;北宋和西晉都是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滅;兩個王朝在南遷後都極大地開發了江南的經濟;兩個王朝計程車人都獲得了極大的精神自由;兩個王朝在文學藝術領域都對中華民族有獨特的歷史貢獻——晉朝有書法、人物畫,宋朝有詩詞、山水畫;兩個王朝都處於民族大融合時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兩個王朝畢竟有所區別:宋朝的歷史比晉朝要長一些——北宋經歷了167年,而東晉不過103年。
當然,二者的區別不只是王朝壽命的長短,南宋亡於異族,而東晉亡於寒族。如果說宋朝是文官政權的話,晉朝則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政權。文官政權最後被“尚武”的蒙古政權滅亡,貴族政權被出身平民的北府將領摧毀。這本身是合乎歷史邏輯的。但是翻開西晉的歷史,還是讓我們唏噓感慨:從公元280年西晉戰船直抵金陵的輝煌時刻,到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末代皇帝率領飢腸轆轆的臣民向兵臨長安城下的匈奴漢國大將出降的悲慘時光不過37個年頭,統一喜劇就變成了亡國悲劇。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1
吳國被平定,群臣都去向晉武帝道賀,唯有驃騎將軍孫秀沒去。他面向南流著淚說:“從前先主孫策*逆賊時只有二十歲,從一個校尉創下基業,如今後主把整個江南都丟掉了,宋廟山陵,從此成為廢墟,悠悠蒼天啊,這是誰造成的呢?”
公元280年,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年春天,西晉各路大軍一齊向盤踞在長江下游的東吳進攻。吳國丞相張悌率兵迎戰,被晉兵殺死。
三月,晉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師八萬,戰船相接,前後達百里,擂鼓吶喊進入石頭城,吳王孫皓投降。
對於這一歷史事件,後人多有詳細記載,然而最精彩的莫過於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