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所以不可信。
【原文】
7·6形之血氣也,猶囊之貯粟米也。一石(1),囊之高大亦適一石。如損益粟米,囊亦增減。人以氣為壽,氣猶粟米,形猶囊也,增減其壽,亦當增減其身,形安得如故?如以人形與囊異,氣與粟米殊,更以苞瓜喻之(2)。苞瓜之汁,猶人之血也;其肌,猶肉也。試令人損益苞瓜的汁,令其形如故,耐為之乎(3)?人不耐損益苞瓜之汁,天安耐增減人之年?人年不可增減,高宗之徒誰益之者,而云增加?如言高宗之徒,形體變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今言年增,不言其體變,未可信也。何則?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則命相須以至終死(4)。形不可變化,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驗之?人生能行,死則僵仆,死則氣減(5),形消而壞。稟生人(6),形不可得變,其年安可增?人生至老,身變者,發與膚也。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發之變,形非變也。人少則膚白,老則膚黑,黑久則黯(7),若有垢矣。發黃而膚為垢,故《禮》曰:(8)“黃耉無疆(9)。”發變異(10),故人老壽遲死,骨肉不可變更,壽極則死矣。五行之物(11),可變改者,唯土也。埏以為馬(12),變以為人,是謂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如使成器,入灶更火,牢堅不可復變。今人以為天地所陶冶矣(13),形已成定,何可復更也?
【註釋】
(1)據上下文意,疑“一石”前脫“粟米”二字。石(d4n旦):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2)苞瓜:即匏(p2o袍)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一個變種。
(3)耐(n6ng能):通“能”。
(4)則:疑“形”之誤。古“形”與“刑”同,“刑”與“則”形近而誤。
(5)減:疑與“滅(滅)”形近而誤,遞修本作“滅”,可從。
(6)疑“稟”後脫一“氣”字。本書《命義篇》有“人稟氣而生”,可證。
(7)黯:深黑。這裡是指面板乾枯,不光潤。
(8)《禮》:這裡指《儀禮》,它記載了春秋戰國時的部分禮制。
(9)黃:指人老頭髮變黃。耉(go(狗):指老人臉色暗黑。黃耉:九十歲。泛指年老。
(10)上文在說發與膚,故疑“發”後脫一“膚”字。
(11)五行:木、火、土、金、水。
(12)埏(sh1n山):揉和(粘土)。
(13)以:通“已”,已經。
【譯文】
形體中的血氣,就像口袋中裝有粟米一樣。粟米一石,口袋的長短大小也應恰巧夠裝一石。如果減少或增加了粟米,口袋也應隨著增大或縮小。人以承受氣形成壽命,氣就像粟米,形體就像口袋。增加或減少人的壽命,也應當改變其身體的大小,那麼形體怎麼能像原來一樣呢?如果因為人的形體跟口袋有差異,氣與粟米有不同,就改用苞瓜來比喻。苞瓜的汁液,就像人的血,瓜的肌,就像人的肉。試讓人減少或增加苞瓜的汁液,還要使它的形體像原來一樣,能辦得到嗎?人不能夠減少或增加苞瓜的汁液,天又怎麼能增加或減少人的壽命呢?人的壽命既是不能夠增加或減少,殷高宗他們誰長壽了,而硬要說增添了壽命?如果說殷高宗他們,形體改變了,其壽命也隨著增添了,才可以相信。現在說他們壽命增加了,卻不說他們形體是否改變,這不能相信。為什麼呢?人從天承受氣,得氣就形成形體,形體和壽命相互依存至到壽終死去。形體沒有變化,壽命也就不能增添。拿什麼來驗證呢?人活著就能行走,死去則僵硬地倒下,死了則氣斷絕,形體腐爛消滅。承受氣生下人,形體不可能改變,其壽命又怎麼能增添?人從生下來到老,身體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