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戰略這一塊,隋波也曾深入思考過。
在電商、搜尋、社交,這三大網際網路核心商業模式中,
首先,電商是最難拓展海外市場的。
主要原因就是,電商的產業鏈太長……
而且,涉及到“物流”和“資金流“,都存在本地化和國際結算等環節的阻礙。
所以,電商比專注“資訊流”的公司,國際化更加困難。
以阿里為例:早在2000年,阿里就曾喊出了“國際化”的口號。
但直到20年後,其核心的b2c和c2c業務,卻始終沒有在最重要的美國市場開啟局面。
為了進入美國市場,阿里還專門打造了供應鏈、平臺、市場全都架構在美國本土的11main。
可這個阿里在原有電商體系之外,搭建的為數不多的國外獨立電商平臺,卻遠不是亞馬遜、ebay的對手。
短短一年就在美國折戟沉沙,失敗收場。
也迫使阿里的國際化戰略,重新迴歸嫁接國際和國內商品、市場的路徑。
雖然每年的雙11,阿里都在宣傳海外有多少訂單之類的資料。
但說白了,
還是用中國消費者的錢,來採購海外企業的產品,讓外國企業賺錢的模式……
算不上真正的“國際化”。
所以,考慮到重重困難,隋波暫時沒有在海外,擴充套件電商業務的想法。
電商,還是先立足國內,扎穩自己的根基再說其他。
其次,搜尋業務。
搜尋是純線上業務,而且資訊本身就具備全球性的特點。
不過,一來百度如果想向海外擴充套件,第一個障礙就是語言和文字障礙,這需要在搜尋技術上重新進行最佳化。
二來,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都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google!
這也是這次隋波來矽谷,重要的一個原因。
google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在技術上的不斷研發和創新,並且讓全世界都相信,它的技術是最好的……
就這樣,在搜尋引擎的基礎上,google延伸出了多種服務。
從企業到個人,滿足個性化追求,產品層次劃分清晰,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光是尚未開始盈利的業務就有近50項……
尤其是“googlex”實驗室,讓那些富有創意的工程師去研發一些暫時看不出什麼商業價值,卻可能會“改變世界”的新技術。 google強大的根基,就在矽谷源源不斷生產出的優秀人才和工程師。
所以,隋波才想在這個時候,就推出“xfi”研究院,目的就是來搶奪人才。
同時,投資keyhole,計劃推出百度搜尋美國網站,透過地圖搜尋來搶一部分市場份額,也是他的計劃之一。
在google上市前的這兩年,也google相對比較弱小的時期。
還有機會搏一把……
要是再晚點,隋波也沒什麼信心。
儘管如此,隋波也只是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延緩google發展的步伐和速度。
想在美國市場打敗google,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將來兩家競爭的重點,還是全球市場。
這樣盤點下來,
反而是社交業務的希望,更大一點!
但是,到了隋波現在的層面,考慮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市場和產品了……
政府、公眾、國家安全、隱私權等等,都是他必須要斟酌的。
社交業務,雖然不是特別敏感的區域,但其中依然會涉及到大量的使用者資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