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特別常見,當溼邪侵襲人體,合併上外感,就會導致這種突發性的不舒服,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惡寒發熱。
清代名醫徐大椿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醫論《用藥如用兵》,說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樣。那麼,對於像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洩瀉這類疾病我們應該如何“用兵”(治療)呢?這種病的病根兒到底在哪裡呢?
惡寒發熱,說明是外感表證(和感冒類似,外風所致);上吐下瀉,則可能是由於津溼中阻而導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滿悶、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溼引發的氣鬱而形成的。其實,這也就是一位中醫看病的分析過程。像這種疾病,病根兒是由津溼、氣鬱、外風疊加而成的。具體到精氣神上,當屬精、氣兩者俱傷,神也略受影響,所以人就沒了“精神頭兒”。
因此,治療的時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隊直搗三大病魔的方陣:
具有解表功能的藥物藿香、紫蘇、白芷組成第一支分隊,直接攻擊“外風”病魔;具有祛溼功能的茯苓、白朮、半夏、桔梗組成第二支分隊,猛攻“津溼”老巢;具有理氣功能的大腹皮、陳皮、厚朴組成第三隻分隊,包抄“氣鬱”病魔;還有,生薑、大棗、甘草組成後勤隊伍,為前線將士們提供物資保障。就這樣,十三味藥物就組成了藿香正氣水的精銳部隊,雖然藥味繁多,但卻井然有序、相互呼應。
之所以要把這麼專業用藥組方的奧秘,逐一給您道來,是為了防止大家在選用中成藥的時候簡單地“對病下藥”,認為只有噁心嘔吐和拉肚子的時候要服用藿香正氣水。其實,藿香正氣水治療的是“內溼、氣鬱、外感三合一”這個型別的所有疾病,而不僅限於噁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間感覺自己往昔的“精神頭兒”沒了,明顯的“人有些焉兒”,大多是外感合併溼氣,通常不是什麼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氣水自己調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後,很快恢復昔日的“精氣神”,那就說明對症了。
所以,我建議,每個家庭的常備小藥箱中都要必備藿香正氣水,因為腸胃炎、溼疹、痱子、蚊蟲叮咬、外陰瘙癢、外痔、頭癬、手足癬、癤、白癜風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氣水來治療。請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溼、氣鬱、外風”的病因,無論什麼病,用藿香正氣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藥物說明書上寫的治療“噁心嘔吐,腸鳴洩瀉……”只是給你列舉這種病根兒常見的表現,如果你把這些外在的病症當成用藥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劍”的故事一樣,錯把“記號”(說明書上的主治病種)當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劍”(中成藥的針對病根兒)。
有人還會有疑惑,難道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就這麼大?您能不能講得更透徹些呢?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尋找疾病“藏身之處”的過程猶如抓捕罪犯。只不過,西醫擅長辨病,而中醫長於辨證。可以用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西醫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況,比如,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團伙。而中醫的“辯證”則可能並沒有得知罪犯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是拉登團伙),但卻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處(比如,罪犯藏身在某個山區方圓100裡內)。
西醫辨病和中醫辨證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沒有高低之別,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西醫治病就好像已經得知犯罪嫌疑人的準確資料(比如,已經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還需要進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處(相當於知道疾病的精確性質)。這就好像西醫雖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為不能判斷是什麼病菌引起的而難以治療。
而中醫辨證則倒過來,可以不知道病名,只憑辨證來治療。正如一起殺人案發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