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她們兩個這樣的專家級從業者來說,一點就透,絕非虛言。
事實上李謙說的,或許並非都是正確的,他對於電影必須立足於市場需求的論斷,也是近兩年國內電影圈內部經常會被討論、會被提及的一個論題——有了市場連續兩年的大滑坡這個事實基礎在,勝於一切雄辯,到現在,即便是還有不少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但即便是他們,內心也已經很難再去排斥電影的商業化、市場化和娛樂化這個大的發展方向了。
但是,至少是在當下、在現在,無論是陳可芳,還是鹿靈犀,她們還都是第一次從一個人口中聽到這樣的一種描述——
國內的市場很大!未來會更大!
我們不應該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應該從現在開始,就考慮將來要先把日韓和東南亞的市場給拿下來!
這個論斷,談不上驚人,但至少是直到現在,還沒人敢說!
去年年底,在電影界內部的一次高階茶話會上,大導演秦渭曾經很悲觀地認為,國內電影市場的這一次大滑坡,估計至少要十五到二十年才能恢復過來,也即他判斷,要到2012年,甚至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才有可能再次突破80億票房大關,恢復到1997年的水準。
應該是基於這一論斷,秦渭近期正在籌備的新電影,據說是接受了一部分好萊塢電影公司的注資,業界傳聞,他的新電影計劃試水一下國際發行,想要從在他眼中市場更大的英語市場裡,分得一杯羹。
而比他這一論斷還要更加令人悲觀的是,最近幾年,東南亞幾個主要國家,正在步調一致地收緊對華語文藝作品放開的口子,轉而把這個口子給了明顯作品質量更高、且不容易因為地緣相近、文化相近的緣故對他們本國產生太大影響的英語作品。其中,好萊塢電影一舉壓過漸趨頹勢的華語電影,就是很重頭的一塊。
例如,來自1998年11月的最新政策,新加坡每年允許進口二十部外語電影在境內公開放映,但給華語電影的限額,是隻有五到八部。
而偏偏,在華人佔國家總人口近七成的這個國家,其法定語言,是英語。所以,說著英語的好萊塢電影,是不需要受這個限額限制的。
華語電影,內憂,外困,風雨如晦。
在這種背景下,真的是很難有人會有足夠的信心講出那樣的話來。
更何況,李謙直到現在甚至連一部電影作品都沒有。
……
李謙長篇大論的說,兩位老師靜坐,一邊聽,一邊想。
但其實,還有很多李謙無法說出口,且終此一生都註定只能壓在心底裡的感慨,是她們所無法得知的了。
比如另外那個時空的國內電影,比如令人惋惜的香港電影。
在另外的那個時空,香港電影在八十年代達到極大的繁榮,在當時,香港電影行銷韓國、灣灣,連東南亞都是香港電影和香港娛樂文化的後花園,在當時的國際上,其風頭甚至並不輸給日漸沒落的歐洲電影,和尚未一同全球的好萊塢。
但是,六百萬人口所能有的本埠票房基礎,使得香港電影受外部市場的影響極大,外部市場一旦發生變動,它瞬間就失去了根基,再加上粗製濫造、大量跟風等等因素,使得香港電影在經過了十幾年的極大繁榮之後,飛速的滑落了。
代之而起的,是以《侏羅紀公園》和《鐵達尼號》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橫掃港臺和東南亞。
對於後世所有對這一段電影史有所瞭解和研究的人而言,這都是一段充滿無奈的故事,至於國內的電影,就更是……
當然,目前這個時空的國內電影,無論是市場基礎,還是工業基礎,都比另外那個時空的2000年,要強大了許多,但是在面對此時已經徹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