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劉厚的工坊生產的東西多了,什麼紙張、書本、水泥、火藥、槍炮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人少見甚至從未見過的東西,解釋起來老費勁了,於是中年文士乾脆以“日用品”代替。省得張仲景追問不休。
本來劉厚也野心勃勃想學曹操屯田的,不過來到成都平原才瞭解到,這裡天府之國不是浪得虛名的,這麼肥沃的一塊土地,早不知道多少代就是有主之物了,人家世世代代在這裡耕種著,你總不好意思搶過來屯田吧。
曹操能搞屯田是因為中原大戰不休,百姓不是逃難躲避兵禍就是被屠殺,以至於大量土地被丟荒。曹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取得這些土地的所有權,推行屯田制。
劉備頂著仁義之名,就算攻伐益州,也約束部下,絕不會縱容部下有搶掠的情況發生。所以對當地的生產基本上沒什麼破壞,百姓知道仁義的劉皇叔到來,也沒有出現逃難的現象。這也導致了劉厚想找些荒地來屯田都找不到。所以,只能多開工坊,以“工”代“醫”(醫藥費)。
“這個方法確實巧妙,這樣一來,不但不愁缺乏藥材,連這些流民的糧食也解決了。還不用官府出一分錢。妙,妙,妙。”張仲景撫著鬍鬚道。
當然不須官府掏錢啦,劉厚才不會笨到去實行什麼全民醫療免費制度呢。2千年後的神州大地都無法做到全民免費醫療,更何況在這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三國時代。
何況就算他提出免費醫療計劃,他老子劉備會同意嗎?人家是梟雄,是要征伐天下的,別說現在沒有多餘的錢糧,就算有,都拿去招兵買馬、製造兵器甲冑去了,哪裡顧得上什麼狗屁醫療問題。劉厚自然不會去自討沒趣向他提出這樣不討喜的計劃。
劉厚用這個方法基本上實現了醫院的自給自足。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對富人適當的提高醫藥費,大部分資金則來源於這些病患痊癒後的勞動所得。
雖然有部分病患會不治身亡,白白損失掉這部分的勞動力。但是,絕大部分痊癒的病人都會不知不覺中被“超額勞動”了,用劉厚的話說,被榨取了剩餘價值。不過一般人不察覺而已。
相反,他們能被救治,早已經千恩萬謝了,哪裡會計較勞動時間長短問題。更何況,對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就算不給治病,能有口飯吃都願意出賣勞動力,所以劉厚這一下,對他們來說著實相當於救苦救難的菩薩了,因此,也沒什麼人耍賴,被治好的病患都心甘情願老老實實地去幹活抵債。
就這樣,張仲景也成功被劉厚派人忽悠回去了。劉厚印象中,三國時期有三個神醫,號稱“建安三神醫”,但是另一個人遠沒有華佗和張仲景出名,他只記得那人姓董,也不大記得起那人的名字了,派人四處尋找也沒找到一個符合條件的“神醫”,只好作罷。
其實劉厚並不知道,“建安三神醫”另一個神醫叫董奉,在後世醫學界也是很出名的,後世以“杏林”代表醫學界正是來源於此人。
據說董奉醫德高尚,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這一點倒有點象劉厚那招“以工代醫”。
董奉就住在林中一間草房裡,待到杏子熟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劉厚找不到董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