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的道路。
閻錫山這裡所說的“新”,同常用的新的含義有所不同,具有特定的含義。他認為“新”,“是適合與效能的問題,適合有效就是新,不適合無效就是舊。比如夏天穿衫子,雖舊亦新,穿皮襖雖新亦舊。” 由此可見,閻錫山所說的“新”與舊,在於是否適合需要,適合者即是新,反之,則為舊。可以說是其一貫主張的“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理論的具體反映。
因此,閻錫山據此提出:“今日晉綏軍要想存在,非晉綏軍官有自己好並且強制別人好的決心和作法,大家一齊走上新的路子不可。”
那麼,如何走上新路子呢?閻錫山在《怎樣新》的訓詞中提出,要做到“四新”,即新補充法、新管理法、新訓練法和新作戰法。他說,只有“用新補充法,兵才能來,用新管理法,兵才能存在,用新訓練法、新作戰法,兵才能保護人民,打死敵人。” 。 想看書來
二、殫精自固(2)
所謂“新補充法”,即採用動員志願兵的方法補充其軍隊。閻錫山認為補充新兵,通常有三種方法:招募、徵兵、動員志願兵。招募是靠政權選擇,可是,因日本入侵,政權不完整,不易實行。徵兵雖為國民的義務,可是,須具備三個條件:即普及國民教育,實行了戶籍法和周密的警察制度,始能實行。按當時的政治,這三個條件均不夠,徵兵也不能實行。因此,只有走動員新戰士的一條路子,動員新戰士,不靠政權,即使在不完整的政權下,也能實行,而且是動員有黏性的愛國青年,更能加強軍隊的力量。
所謂“新管理法”,即廢除打罵,採用說服教育,以加強管理。
所謂“新訓練法”,即不僅在軍營裡,而且在行軍中、休息前、打仗後,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訓練。
所謂“新作戰法,即民族革命戰爭的過程中,為避免戰略的劣勢,運用戰術的優勢,所採取之遊擊戰、運動戰之機動戰法。”
為了實現軍隊“四新”,閻錫山要求其軍官:“第一要有志氣,今日說新,人人都知道好,沒有志氣,沒有決心,因循苟且,便走不上新的路子。第二要有方法,尋不見新的路子,結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徒勞無益。第三要有黏性,人原具有熱心和黏性,有了志氣和方法,只要一變就新。……有了志氣、方法和黏性,還須有自己新,不容別人不新的組織責任心,才能作到新。” 而且,閻還讓受訓軍官,在部隊裡成立“四新共進會”,作為推進“四新”的專門組織。
閻錫山為了統一軍官的思想,將他提出的“中心思想”作為軍官訓練團團訓。何為中心思想?按閻錫山的解釋:“今日的思想,就如金字塔,一層管一層,非到頂不能一致。這話是說今日軍人,是要向同一目標集體努力,不是要一英雄豪傑,而是要多數的對人類客觀需要的同一見解”。這裡閻錫山雖美其名曰:“對人類客觀需要”的見解,實質上是為了謀求其存在而欲將其軍官的思想統一在他的思想之下,進而透過軍官將全體晉綏軍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那樣,不言而喻,他自然高高在上,位於金字塔的塔尖。
至1939年10月,秋林集訓共輪訓軍官5期,“在訓練上已達最高點”,關鍵在於如何實踐。為此,閻錫山號召晉綏全軍官佐、政工人員士兵及伙伕、馬伕,一致努力,完成抗戰復興的任務。
秋林集訓為閻錫山擴充軍隊作了幹部準備。1940年初,閻錫山乘機要求蔣介石政府增加番號,擴充軍隊。他將原有的2個集團軍(第6、第7集團軍)、4個軍擴充為4個集團軍(第6、7、8、13集團軍,由陳長捷、趙承綬、孫楚、王靖國分別任總司令)、8個軍(除原第19、61、83軍和騎兵第1軍外,又增第23、33、34、43軍)、6個遊擊縱隊、2個政衛師、1個獨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