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石越說道:“依星象之見,今年不宜南下,況東晉有長江天險為阻,其君又深獲民望,故不可輕舉妄動,盲目輕進,不如固守國力,修整軍備,俟其內變,乘機攻伐。”
秦王苻堅聞後則很不以為然,他反而還引經據典有理有據的說道:“星象之事,未可盡信,至於長江天險嘛,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同三國時期的吳主孫皓,他們曾經都擁有過長江之險,可是,他們終究還是不免於被滅亡了,朕如今有將近百萬大軍,兵多將廣,人多勢眾,就算是要投鞭於江,也足以截其水斷其流,又豈懼什麼天險不天險的呢?”
秦王苻堅遂罔顧諫言,立意伐晉,親率大軍,兵臨淝水,自西而東,列隊甚長。
東晉小皇帝則遣大將謝玄和謝石等領八萬精兵來抵禦秦軍。
秦王苻堅輕視之,恃兵多而走急攻,然而卻遭到了晉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淝水一戰,前秦竟為東晉所敗,自此一蹶不振,走向了滅亡之路。
投鞭斷流的原意是指將所有的馬鞭都投入了長江之中,便可以截斷水流,後來則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淝水之戰典故三——東山再起——
秦王苻堅要攻打東晉的這個訊息很快的就傳到了東晉的首都建康城,東晉的孝武小皇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們都非常非常的捉急。
晉朝的軍民們都不願意讓這個美麗的江南陷落在了前秦人的手裡,於是大家都紛紛的盼望宰相謝安能拿出一個好的主意來抵禦秦軍的進攻。
謝安是陳郡陽夏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他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還是好朋友,他們經常結伴而行,在會稽郡的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謝安在當時計程車大夫階層中的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他自己隱居在東山里面,他也不願意出來做官,後來有一個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了才一個多月,就不想再幹下去了,當時在士大夫階層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謝安他不出來做官,叫我們這些老百姓們可怎麼辦才好呢?”謝安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肯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里面,所以人們後來就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東山再起”。
資治通鑑記載——
東晉太元八年,秦主苻堅傾國大出,眾號百萬,先遣苻融、慕容暐、張蠔、苻方四師至穎口,梁成、王先等守洛澗。
前燕國皇帝慕容暐為平南將軍、別部都督,所部自然不會承擔主要的軍事任務。
張蠔時稱“萬人敵”,為當時的一員猛將,所部在淝水之戰中與謝石部下發生了幾次遭遇戰,他曾經擊退過謝石,但並未與謝玄部發生正面的激戰。
如此一來,雙方的主力決戰必然是在苻融的中軍,即以氐族人組成的精銳部下之中,與謝玄所率領的北府精銳士兵之間展開決戰。
晉軍方面,原本計劃謝玄、謝琰、桓伊等人率領八千精銳計程車兵們率先渡河,大部分的晉軍仍然駐紮於淝水之北,伺機而動。
謝玄的初步計劃之中,他們的八千精銳士兵本來是應該與前秦計程車兵們進行初戰的,若是初戰不利,他們另一側的晉軍主力仍然可以堅守陣營,也不至於被秦軍主力給摧毀掉,若是初戰順利,則一鼓作氣,後續大軍盡數渡河,全力發動總攻。
於是乎謝玄就派人下書給秦王苻堅說道:“君孤軍深入我國邊境,在淝水前列陣布兵,顯然是持久之計,而不敢速戰,煩請貴軍稍稍後退,待我軍渡河之後,令雙方將士周旋,決一勝負,我與閣下策馬觀戰,豈非美事一件?”
這個時候,前秦諸將皆反對秦軍後退,唯有秦王苻堅和他的弟弟陽平公苻融表示同意。
秦王苻堅則一廂情願的以為,在晉軍半渡的過程之中,他可以下令讓他們的鐵騎先過去掩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