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開始策動許親楚,並計劃征伐順城濮之役背楚親晉的前盟友陳、蔡。許由於離鄭很近,晉在對秦取得殽之戰的勝利後,就糾集鄭與陳伐許,結果也應是,許被迫臣晉了。這一年冬,楚成王在沉寂五年後,終於又試圖開始奪回失去的中原。便派令尹子上侵陳、蔡,楚前令尹子玉兵敗自殺後,蒍呂臣(叔伯)接替了令尹之位,蒍呂臣或早已退職,子上接替之。陳、蔡本原本就臣服於楚,也見到晉文公死了,晉國力量有所削弱,於是很快就與楚重歸於好,併發兵與楚一起征討臣服晉的鄭國。因為前年鄭文公死後,其子蘭立,是為鄭穆公,往年,鄭公子瑕因得罪鄭文公而逃奔楚,楚於是借鄭與晉盟而伐鄭,若成功就送公子瑕回鄭國即位。結果呢,在攻城時,公子瑕意外跌倒了,就被生擒了,鄭穆公就把他處死了。這時,晉陽處父,又帥師侵蔡,討其背晉親楚,楚令尹子上於是就釋鄭救蔡。楚師與晉師又直接碰面了,兩軍夾泜(今河南沙河)而軍。這時的晉軍已沒有城濮之役時的自信,主要還是,不是全力侵蔡,陽處父首先就表明態度,戰也可,不戰也可,最好不戰,讓子上去決策,如果子上欲戰,他就退一舍,讓子上渡河。子上想戰,可是大孫伯(成大心,子玉之子)勸他不戰,萬一晉人失信,半渡擊楚,就再次面臨失敗。這樣,晉楚第二次交鋒,就避免了,雙方都退軍了,當然,蔡圍也解了。
因而,楚成王在城濮敗兵後,基本上沒有大的戰事,雖然楚的實力還是比較強,但成王也即位四十多年,年齡都比較大了,也沒有多少建功立業的雄心了。所以,這幾年,總體上是守住楚國的固有疆域,對中原是恃機進取,沒有大的開拓動作。於晉楚百年爭霸中,暫時戰略收縮了。
接下來講述一下,楚成王的結局。如果不是其子商臣的弒君,成王或許還能活上許多年。楚國的國君繼承,沒有諸夏那麼規範和嚴格,“立嫡以長,立子以貴”的原則,沒有得到貫徹,當然,在諸夏,雖有這樣的傳統,但在各國也經常發生奪嫡立庶、弒君不臣的事件。比楚國也好不到哪裡去。楚國的傳統是“楚國之舉,恆在少者”,就是立儲君,以立少為常。商臣當時被立為太子時,也是楚成王不喜歡以前的太子,而黜彼立此的。前太子,史不載,應比商臣年長,當時,楚成王還比較年輕。子長曾經勸說過楚成王,不要立商臣,一是廢長立幼,亂之源,二是商臣蜂目豺聲,是能忍心幹大事的人。可是楚成王並沒有聽從他的諫言。直接導致楚成王被弒的,還是因為,楚成王年老時,又想像以前那樣,黜長立少,欲立王子職,商臣風聞這個訊息後,還不敢肯定,其父是不是已經有這樣的打算了。商臣師傅就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宴請楚成王的的妹妹江羋,在宴請時,作出不敬的樣子。當然,這裡的不敬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言語舉止*之類的,而是不按相關應有的禮儀。古人講禮,且按身份、場合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果相關禮儀不合相關身份和場合,就是不敬。這樣就會激怒江羋,情急之下,江羋或許就會洩密。大概當時江羋已從江(國名,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江國故城)返回楚國,且一直以為與楚成王關係要好,能經常接近楚成王。其它可能性或許有,但史不載,勿猜。江羋果然沉不住氣,說了句“宜乎王之慾殺若而立職也”,按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江羋看到商臣對她不敬,就氣急敗壞地說了一句,“是說不得大王要殺你而立公子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