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雄主,朝無賢臣。內政逐步敗壞,良好的外部環境也逐步喪失。各國內部都在進行了迅猛的變革。而這時,韓、趙、魏無論是作為整體還是個體,都是強國,他們已不滿足於三晉界內。在他們看來,楚國外強中乾,架子雖大,但已沒有惠王時期的盛況了。
到楚悼王時期,三晉兩次伐楚。第一次在悼王二年(…400),第二次在悼王十一年(…391)。悼王四年楚伐週一次(…398),九年伐韓(…393)一次。三晉第一次伐楚,史載不詳,只說至乘丘而還,乘丘在今山東兗州東。應無大的戰事。第二次伐楚,史載為:“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這說明,這次三晉與楚發生了較大的戰爭,且是楚戰敗,楚於是厚賂秦,讓秦出來主持和議,阻止三晉的進一步進攻。也有可能秦參加了三晉伐楚的大軍,楚軍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厚賄秦國,與秦平,分化聯軍,從而結束戰爭。大梁就是後來魏所都的大梁,今河南開封,本屬楚,大概在此戰後,歸魏所有。榆關在今河南省*縣南,大梁以西。伐周伐韓,史無詳載,不知其果。
總之這一時期,中國大地上,社會各方面都在變,推動著各國變法圖存,激烈的兼併戰爭很明顯就到來了。楚國,這個佔據了大半個中國的大國,已顯得有些步履蹣跚了。當然,歷史並沒有就此讓楚國暗淡。司馬遷在談論秦孝公元年時,天下形勢時說到,“河山以東彊國六,(秦孝公)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間小國十餘。”(《史記&;#8226;秦本紀》),群雄並存的局面已經在前面不遠。歷史註定要重演春秋爭霸的故事,只是,這次來得更猛烈,群雄不滿足於爭霸那種形式上的臣服了,而是實質上的國土兼併。如果說“三晉伐楚”只是戰國到來初期的一個序曲,那麼,隨後,七雄之間的相互爭伐,就是戰國的交響樂。只不過,這樂奏得遍地是血。書包 網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