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徵之國的名單中踢出,不再接受其朝貢,禁止大明商人與之貿易。
這下德川幕府就非常難受了,很多生活物資無法再從大明獲得,周邊還都是大明的屬國,同樣不能正常交易,等於被封鎖了。為了解開這個難題,幕府曾多次向大明朝廷示好,但依舊被拒絕,無奈之下只好走起了迂迴策略。
幕府想借助朝鮮與大明朝廷的密切聯絡恢復貿易往來,剛開始提出借道,打著朝貢的幌子想跟著朝鮮使團一起去北京,結果朝鮮國王沒敢答應。
一計不成,德川幕府又生一計,不再提恢復朝貢的事情了,而是和朝鮮聊起了兩國之間的貿易正常化。由於朝鮮和大明的貿易正常,只要與日本也恢復正常,就可以從朝鮮轉口一些明朝貨物,哪怕貴點也比沒有強。
這次朝鮮國王沒馬上拒絕,不是看不出來日本人的心思,但做為小國寡民,想在夾縫中生存下去就不能光依靠一邊,該當牆頭草的時候就得當。
這些年大明朝廷明顯在走下坡路,萬曆皇帝派兵支援朝鮮抵禦日本侵略時財政已經非常吃力了,兵將的戰鬥力也下降的很快,且大明朝廷裡不支援出兵朝鮮的意見也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鮮甘當馬前卒把日本往死裡得罪,將來有一天日本再派兵大舉進攻,大明還會不會出兵相救就很難確定了。
另外朝鮮和日本西部離得太近,自古以來兩邊就有民間來往,南部還有幾個地方建立了倭民聚居區。要是真把日本封鎖的太緊,只能逼著海峽對面的日本人下海當倭寇,首當其衝的不是大明,而是朝鮮。
正是出於此種考量,朝鮮國王才打算先和日本人談一談,假如沒有太多額外要求不妨化干戈為玉帛,到時候再懇請大明皇帝同意也不晚。
至於說民族仇、國家恨啥的,在生存面前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沒辦法,小國寡民只能先想辦法活下去,再琢磨是不是有骨氣、該不該要面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