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無法就地取糧,補給必須從關內千里迢迢運輸,大量消耗了大明本來就難以為繼的國力。
戰線拉得太長,後金軍可以隨時襲擊明軍從山海關到錦州長達五百里的補給線,明軍沒有野戰能力自然顧此失彼,如此勞民傷財的排兵佈陣失敗已經註定。
修建堅固的營寨和堡壘是為了以點帶面,可不是僅僅為了佔領城池那麼一丁點大的地盤。
而是應該以堅固堡壘為依託,不間斷攻擊方圓百里內的敵軍循序漸進逐步擴大佔領區,可不是修城就是為了躲在裡面等敵人來攻打。
黃勝正在交趾佈置修築九個邊鎮,準備在每個邊鎮的稜堡駐守正兵一個千總一千二百戰士,八百輔兵,訓練鄉勇協防自然是常例。
駐守千總的任務就是以堡壘為據點不斷往敵國延伸攻伐一百里,如果對手兵力雄厚,可以會同幾個邊鎮正兵和鄉勇聯合出擊。
不斷主動進攻的軍隊才會越戰越強,老是龜縮防守的大明邊軍自然暮氣難鼓,因此在遼東採取堡壘蠶食的方略得不償失,太浪費銀子,朝廷難堪重負。
紅歹是圍死了錦州和大淩河,後軍運來的大將軍炮也到達大淩河戰場,炮擊開始。
祖大壽也有守城火炮,兩家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差不多,有效射程三四百步,也就是一里地出頭。
最大仰角可以把炮彈打出一千步,也就是一千五百米,相當於三里地開外,但是炮彈最後落到哪兒去了?天知道!
明軍炮手的技術還要好一些,射速可以做到後金軍炮手打三炮,大淩河城頭炮火可以來四輪,明軍又是居高臨下,應該不吃虧。
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這個時代最訓練有素的英國海軍炮手也只能保證三分鐘內完成再次開火,比黃家炮手的水平差了一分鐘。
因為黃家出品帶有減震裝置的鋼質火炮能夠減去火炮復位的時間,靠著科技的力量節約了寶貴的一分鐘。
這個時代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特製的推杆一頭蘸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一頭綁著乾布的推杆伸入炮膛擦乾,再填入火藥,發射藥,塞進去炮彈,然後從火門刺破火藥包插上導火索再點放。
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三分鐘一發就是頂級高手,明軍炮手能夠做到半個時辰射擊十六次,後金軍炮手只有半個時辰十二次的水平。
然後?沒有然後。這個時代的鑄鐵炮散熱不理想,最多能夠連續打十幾炮而已。此時火炮都由於連續發射導致炮膛溫度過熱,繼續射擊會導致事故發生,說不定火藥包推進去會直接炸了。
由於後金軍和明軍裝備的火炮無法做到黃家火炮的統一標準,因此每一門火炮都有個性,炮手只能熟悉自己經常操控的火炮,才會有一定的準頭,不可以隨隨便便調一組炮手,就能夠完成陌生火炮的射擊。
打是可以打響,不確定性太多了。
八小的指揮能力堪稱一流,他因勢利導決定以數量彌補質量的短板,他採取集中攻擊一點,選擇地勢平緩的南門炮擊。
攻守雙方都沒有黃家出品的鋼質野戰炮,都是鑄鐵火炮,一個個都是無比笨重的傢伙,後座力比較恐怖,根本沒有任何減震裝置。
後金軍的火炮雖然不是居高臨下失了地利,但是好在可以移動位置,能夠選擇最合適的地方擺放開火。
在地面上開火不怕什麼後座力,只不過打一炮,就必須去把在原地跳得不成樣子的火炮重新歸位,再次瞄準罷了。
明軍佈防的紅夷大炮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