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還有,我們在門口龍眼樹這裡弄兩個鞦韆怎麼樣?”葉彩萍突然問道。
楚家強微微一怔,做鞦韆?他以前還真沒有這個念頭。村裡面也沒有誰閒得蛋疼弄那種玩意。
“嗯!好!你說怎樣就怎樣吧!”楚家強倒是無所謂,製作鞦韆不是什麼大工程。不過,要是想要坐得舒服,看得美觀,那就得好好設計一番才行。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枉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古代盪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
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均以“革”字為偏旁。
說起來,在古代,鞦韆其實是女人遊戲。盪鞦韆日後主要為宮中、閏中女子的遊戲或傳統節日廣場狂歡內容。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唐人高無際《漢武帝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盪鞦韆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唐代宮廷把盪鞦韆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檳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說幹就幹,楚家強辦事情也不喜歡拖拖拉拉。他到屋子找來拇指粗的繩索,跟兩塊木板。這些繩索是農村挑籮筐的籮索,能承受幾百斤的重量。製作鞦韆綽綽有餘,就是周福茶坐上去也問題不大。木板是當初建擠用剩的,厚度很大。
“這些木板會不會太厚了。”葉彩萍瞥了一眼,然後問道。
“家裡就這些木板,一會我到木頭公家裡,幫忙弄薄一些,然後鑽幾個洞。”楚家強早就打算好了。
“老麼,你要真是要做鞦韆,我建議你不妨做那種靠背椅子型的,絕對舒服。中午靠在上面睡覺,肯定是一大享受。”周福茶建議道。
楚家強跟葉彩萍都是眼睛一亮,李泉等人也點頭,周福茶的建議不錯。
“好,就做那種。不過還是得麻煩木頭公,這玩意村裡就他會。”可以說,木工方面,木頭公是將村裡的生意壟斷了。
葉彩萍放下自己的工作,趕緊回去將自己手提拿出來,上網搜尋一下各種用於鞦韆的靠背椅子的設計圖。楚家強苦笑,以她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一件毛衣也不知道能不能在明年春天之前織好。
選好之後,楚家強將照片輸到手機裡面,然後去找木頭公。木頭公最近家裡過得非常滋潤,不少遊客給他下訂單,雕刻一些小工藝品等等,加上楚家強那兒的工作還有一個沒有做完,以及村裡面的工藝品製作。
總之,就是忙不過來。
木頭公看了幾眼圖片,然後點點頭:“一百塊一張,下午三點半過來拿。”
他的話語向來都是那麼簡潔的,楚家強早已見怪不怪,也沒有繼續打擾他工作,跟他家人聊了幾句就離開了。
下午,楚家強很準時去取。兩張椅子就做好了,形狀一摸一樣。但看起來更加美觀,因為上面有一些雕紋。
回去之後,陳武等人也趕緊幫忙。兩個鞦韆弄好,首先就被葉彩萍霸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