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3】,那就不一樣了。大宋定製,‘弓手為縣之巡徼,土兵為鄉之控扼。’也就是說,弓手管轄範圍只限於縣城內,騷擾百姓是能手,動刀動槍就不必考慮他們了。而巡檢司的土兵平日裡卻在山野鄉村中捕盜剿匪,在昌國,那是連海盜都敢鬥上一鬥的主。論人數、論戰力都不在趙瑜一眾之下。所以,此次奇襲務求一擊必中,他們並沒有與官軍纏鬥的本錢。
看到縣城,趙瑜一行就停了下來,而趙文趙武卻徑自前行。好半晌,趙武才先領著兩人回來,他們是趙瑜一早派出哨探。
“下面的情況如何?”等兩名哨探見過禮,趙瑜問道。
一名哨探上前稟道:“小的方才順著木柵向北走了一圈,探得分明。這出山路口已被兩道鹿角封住。鹿角只比柵欄矮上兩尺,也有六尺多,還下得鐵鏈掛鎖,有手腕粗細,急切間打不開。路口旁邊就有一間院子,亮著燈,有人居住,應該是守門的土兵,如是要搬開鹿角,肯定會被驚動。柵欄靠山這邊,有十丈寬的地都插了竹籤,露在外的有兩寸長,煞是尖利。小的走了半里地,都是如此。”
趙瑜滿意點頭,這哨探說話條理分明,口才便利,‘是個人才。’
另一名哨探也跟著上前,道:“小的是向南走。地上的竹籤也是一般無二,削得極是尖利。小的還拔了兩根,就在這裡。”說罷,就從懷中掏出兩個竹籤,遞了上來。
趙瑜摩挲著兩根竹籤。這竹籤大約**寸長,兩頭皆尖,而且極有韌性。這東西插在地上,如果不小心踩上去,腳底板立馬一個血窟窿——這個時代可沒有鑲了鋼片的鞋底。
聽到哨探的稟報,除了早知詳情的陳五、趙武二人,趙瑜周圍的其他人呼吸都粗重起來,顯是緊張的緣故。山腳下如此防備,對他們這一隊百人來說,卻也不比攻打城牆容易。
“眾家兄弟不必憂心。”趙瑜笑道,“這事我早已知曉。若非有萬全之策,我又如何會如此行險?且等文兄弟回來便知端的。”
注1:昌國:今舟山市。唐稱翁山,宋為昌國,至清時改為定海。宋時隸屬兩浙路明州。下轄富都(本島及周圍小島)、安期(六橫島、桃花島一帶)、蓬萊(岱山島及其東北諸島一帶)、金塘(金塘島及周圍小島)四鄉。
注2:明朝以前,昌國的古城牆都是沒有合圍的,西北面的鎮鰲山是昌國的天然屏障,所以城牆止於山腳下。到了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鎮鰲山上跨山築城牆,使西北邊城牆相連,“西北跨鎮鰲山,東抱霞山,餘皆平陸”,形成一個完整的包圍圈。城門“東曰豐阜,南曰文明,西曰太和,北曰永安。”
注3:關於昌國巡檢司,只查到了宋理宗時的資料,“三姑寨,額六百二十人,今五百四十人”。不過那時已是南宋,海防嚴謹,且那時昌國已是擁有兩萬戶人家的望縣。而本書中還是北宋末年,自然比不上女真入侵、北人南逃後的時代,所以把巡檢司兵力定為兩百。其實這已經算多的,一般情況下,東南一帶的巡檢司,額兵不過一百,實際兵力能有五六十就不錯了。
第二章 奇襲(下)
又過了大約一刻鐘,趙文終於急匆匆地回來了。 /跟趙武一樣,他也領著一個人。其人光頭僧袍,卻是一個和尚。
趙瑜、趙武見了那和尚,忙叉手問好:“見過三叔。”
那和尚卻不回禮,只急得跺腳:“還見什麼禮?也不看看地方,嫌命長了不是?莫耽擱,快隨我來!”也不等回話,轉身領了就走。
趙武一邊緊跟上去,一邊呵呵笑道:“想不到吃了幾年齋,打了幾年坐,張三叔還是這麼個急脾氣。”
“誰說不是。”趙文跟趙武一前一後走著,也笑道:“俺回來時也是被催著走,黑燈瞎火的,好幾次差點栽進竹籤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