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全本就無可挑剔,而長孫無忌同樣也是貴族出生,更為李二十八大學士之首,他們中兩人無論是誰都可以說人中翹楚。
可是兩人一籌莫展的問題如今卻成為了張毅的考題,這便讓李慧不禁心裡有些不憤,這可不就是專門為難張毅嗎?
“陛下,您的這個問題不知道小臣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張毅開口了,朝著李二拱了拱手,道:“這個問題因為存在事實依據,那麼自然就沒有可比性。”
說著,張毅朝著李慧點了點頭,示意自己心裡有數,繼續道:“首先,小臣無論如何回答,因為沒有事實的檢驗,無論是對或者是錯,那麼其實都是一個空洞的答案。那麼這中間就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方是小臣,另一方則是陛下您!
小臣作為答題者,肯定會認為小臣的答案是錯的,而陛下您判定答案正確與否就算是小臣回答的狗屁不通,可是陛下您又拿什麼論證來證明小臣的回答是錯誤的呢?”
“朕難不成還會在軍國大事上與你做文章?”張毅沒好氣的瞪了張毅一眼,道:“如今我大唐乃開明盛世,海納百川,朕亦非昏庸之輩,只要你的方法可行,朕自然會對你有一個公道的判斷!”
張毅可不會把自己的希望的抉擇權就這麼交到別人的手上。
“陛下,小臣自然相信您的判斷絕對會非常公道!”張毅立刻道:“不過小臣在說接下來之前想要給陛下講一個故事,不知道陛下可有興趣?”
說到故事,李二就來了興趣,他心裡尋思著到要看看張毅這小子能說出什麼東西來。
當下,李二便點了點頭,示意張毅講。
張毅拱手道:“話說東周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
然而經玉工辨識之後,卻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隨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直到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乾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
張毅的話很簡單,幾句話便將故事講完,然後便靜立一旁等候李二的反應。
“和氏璧!呵呵!”李二的臉色立刻就變得難看起來,盯著張毅怒道:“按照你的故事,你莫非是想告訴朕,朕乃是一個有眼無珠之輩不成?”
對於和氏璧的典故雖然因為文化的普及問題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李二卻非常清楚,對於張毅口裡的這個故事他非常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可是張毅卻在這個節骨眼上面講出來,他便理所當然的將張毅自詡為未被雕琢的璞玉,而他便是那有眼無珠的帝王。
“陛下就如此看待這個典故?”張毅不答反問,道:“陛下在這個典故中看到的是有眼無珠,為何小臣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問題?”
第224章 分而化之
聽到張毅這麼說,李二頓時一愣,皺了皺眉之後,才問道:“那你是何意?”
“陛下,小臣在這個典故當中看到了五個字“實踐出真理!””張毅再次拱手道:“正如典故中,汴和得璞玉經二王而不得識,若非文王好奇。。。。呵呵!陛下,您覺得汴和的下場會如何?”
“寶玉蒙塵,汴和的處境自然悽慘!”
“不錯!假如不是文王的一時好奇讓人剖開頑石,恐怕便沒有了那和氏璧,自然也不會有這一段典故!不過,陛下,正如小臣剛才所說,實踐出真理。
如果任何事情都只是依靠經驗來判斷對錯的話那麼很多時候也許會讓人判斷快速,但是卻並不是絕對的正確!而小臣之所以講這段典故的主要目的便是想讓陛下知道,任何的事情在沒有發生之前,一切其實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