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自己的十二騎兵不敵敵人的二十萬,還有一個退身之地。
胡以晃也只能暫時這樣安排,因為麥軻說來,到現在還沒有露面;也沒有進一步的訊息。他總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乾等著。
與此同時,清軍大營也正熱鬧著。
清軍的組成絕大多數都是草原遊牧民族,他們生性好戰,習慣於馬背上生活,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打仗!
每次打仗都像過節一樣!開打之前是這樣,打完以後也是這樣,尤其是打了勝仗以後。
今天就是如此,他們一聽說明天早晨開戰。頓時萬眾歡呼。
歡呼的主要原因是今天又可以大吃大喝一頓了。
雖然說是開戰之前,但是大多數已經當作開戰以後的勝利來慶祝了。
為什麼呢?
因為所有清兵都有了一個共識:天軍的騎兵不堪一擊!
只有騎兵總統領對此有此擔憂。
這個統領是誰?
這是一個個虎頭虎腦的威武青年,大有來頭。
首先他是僧格林沁的長子,名字是伯彥訥謨祜,文武全才,弓馬無雙,家學淵源,有著世家大族的深厚底蘊。
然後。他在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被任命為中軍司令!
他的任務就是與皇上一起出徵。親率中軍大軍五萬,都是騎兵。
雖然他年齡不大,卻已經文武雙全,他十歲開始習武,自小在京城讀書,且聰慧好學。通曉蒙、漢、滿三種文字,能用流利的滿語對話。
不僅如此,伯彥訥謨祜還繼承了僧格林沁的剛毅之風,開始得到朝廷的賞識。
老僧王也是教子有方,大小就嚴格要求。從不姑息遷就。
因此,伯彥訥謨祜從小便受到父親嚴格的品德教育,這就使他後來能始終做到勤勤懇懇、廉潔奉公的一個重要因素。
伯彥訥謨祜氣宇軒昂,一表人才,應對得宜,深體聖心,咸豐大喜,馬上封賞!
這個封賞非同小可!
首先是讓他承繼了僧格林沁的鐵帽子親王的封爵,就是博多勒噶臺親王,哪怕還不知道老僧王的準確訊息。
這就意味著,如果僧格林沁安然無恙回來,那麼他依然是他的親王;而伯彥訥謨祜的同樣封爵,若無特殊聖旨予以剝奪,也會依然保持在伯彥訥謨祜身上。
這樣就會出現滿清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上“雙鐵帽子親王”現象。
不過這位親王,是如何離開皇帝身邊,到了這裡的?
簡單說,就是琦善雖然以陝甘總督的身份,統率了二十萬騎兵,但是他的武功和韜略就明顯不足了。
他也有自知之明,就向皇帝堅決要求一個統兵元帥。
咸豐在反覆權衡之下,最後忍痛把伯彥訥謨祜派了出來,擔任騎兵總督一職。
現在二人正在談論明天會戰的事情。
“伯彥賢侄! 這次天軍好不容易應戰了,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一鼓聚殲!你看我們出兵十萬好不好?”
“叔叔!天軍的十二萬騎兵,絕不是輕而易舉能拿下的,我的意見是全部二十萬一舉壓上去!哪怕殺雞都有牛刀,況且天軍這十二萬騎兵絕不是雞!” 伯彥訥謨祜一看就知道琦善輕敵了,決不能聽他的!
“要不,上十五萬吧,總得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守大營。”琦善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
“不行,叔叔!不但不能留兵守營,而且您老家也一定要出擊!我出點力氣還行,可是要說威望,給您老人家提鞋都不配!您也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我們一舉消滅了敵人,比留下都少人守營都強!”
琦善見說不通伯彥,只有住嘴。
因為琦善知道,關於最後誰來決定軍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