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2)
皮格馬利翁的執著愛情和真切期望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忒,女神給了雕塑生命,使她活了起來。
皮格馬利翁的幻想變成了現實,蓋拉蒂真的成了他的妻子。
這個神話故事告訴我們:期望能產生奇蹟!
積極期望產生積極結果
不止一次聽到過周圍成功人士這麼解讀他們成功的動力:“小時候爺爺就說我聰明,將來一定能讀大學,我就真的讀了大學。”“有一次上課,老師誇我作文寫得好,將來一定能成作家,我就這樣成了作家。”
表面看來,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積極暗示,造就了以後順理成章的成功。究其背後,卻掩藏著深刻的道理與隱喻。
很多事實都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對自己的期待。由於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較弱,受暗示性較強,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孩子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別人的判斷,外來的期待就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而當一個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很可能成為這樣的人。這可以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
例如,孩子們湊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議論:某科老師喜歡我,某科老師討厭我……在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現偏科的現象。通常,老師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會使學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難,以取得好成績,反之亦然;由於學生學習成績好,因而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也高,反之亦然。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價值同樣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天才”,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孩子願意全力以赴地去改變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總把缺點拿出來說,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產生一種感覺: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好不了了……
即便當孩子長大以後,仍未完全走出以往他人的期待所內化而成的對自己的期待,即使那並無多少事實依據。於是,曾被期許為前途遠大的孩子,有較多機會真的成為發展良好的成年人,並且也對自己周圍的人有較多正向的期許;而曾被視為不上進也不可能上進的孩子,則容易在他人的失望中學會對自己的放棄,在他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的搖頭鄙夷中,較可能鬱郁不得志,並且會用同樣挑剔、不滿、沮喪的眼光看待後來人。
在這樣週而復始的迴圈往復中,便有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無力和牢騷,有了振翅欲飛卻難以相信自己會飛的迷茫,因為早期聽到過太多的“這不可能”一類的預見。尋找到被負向期待、被否定的經歷來源,也並不一定能解決今日的不甘和困惑,因為那負面期待早已融入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相信已久,而難以去除。
小故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大地震突然發生,四川綿竹東汽中學學生王麗所在的高三(1)班正在上歷史課。整棟樓坍塌後,王麗被預製板和亂石壓住。
埋在廢墟中的王麗漸漸支撐不住,昏睡過去。晚上,她隱約聽見挖土機在外面轟轟作響和其他一些聲音,她大聲地呼救,隨即聽到了外面的回應:“么兒,我是你爸爸,你一定要堅持,武警10分鐘後到。”
等待救援的時間不知有多長,王麗一直聽著爸爸不斷的安慰聲。來自親人的話語使她充滿了信心,她堅持到天亮被救出後,這才發現:爸爸根本沒在現場,是幾名素不相識的好心叔叔冒充她的父親!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3)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次典型的“羅森塔爾效應”。那幾個假扮王麗父親的好心人也許不懂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但他們懂得父母的話給孩子巨大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