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剛才那天雷~~~~~~”
杜睿知道,對那些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感覺匪夷所思是必然的,倒也不藏私,笑道:“不過是些火藥罷了!你還當真以為本將軍是天神下凡,用天雷去懲罰高昌人!”
秦束一愣,道:“火藥!?”
對於火藥的具體誕生時間,杜睿也不大清楚,他只知道自打前朝時,便已經有了這種東西,最開始火藥的研究是古代道家的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製丹藥,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藥的發明。
後來那個無產革命的偉大導師恩格斯還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程序,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不過火藥的發明,只能說是一種偶然,煉丹術士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知識,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藥,因此才說火藥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術士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裡。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裡,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是伏火了。
後來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神棍,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內,煙漸起。”
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術士有意要使藥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藥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太平廣記》中就曾記載過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藥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
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著火的藥”,即火藥。由於火藥的發明來自制丹配藥的過程中,在火藥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藥類。
《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闢溼氣、瘟疫。火藥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後來火藥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
秦束雖然也知道那些裝神弄鬼的煉丹術士時常擺弄這些東西,可要說火藥居然能有這麼大的威力,將城牆都給炸塌了,他卻想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杜睿也不解釋,帶人進了田地城的太守府,就開始琢磨下一步該怎麼走了,蘇麟那邊攻擊高昌城,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問題不大,蘇麟走的時候,杜睿已經派人帶了些火藥,若是鞠智盛拒城而守的話,就依樣抓方,炸了城牆,若是鞠智盛出城迎戰的話,那就更簡單了,憑藉飛虎軍的精銳,想要戰勝高昌那些散兵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