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不讓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飯;長到八歲的時候;就要教給孩子在進出、就席吃飯等日常生活事務中;學會尊讓長者;讓長者在先自己在後;長到九歲的時候;就教給孩子怎樣計算日期;到孩子長到十歲的時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師求學;學習寫字和記事;學習初級的禮樂;遵守此前學習的謙讓之禮。並且;要讓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穿帛做的衣褲。
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十歲之前幼年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教導式的。古代貴族上層;有專門的子師負責教育孩子;依據不同年齡;教導他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裡的子師扮演的其實就是一個教官的角色。
從《禮記》中記載的教育內容來看;十歲前幼兒教育顯示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注重性別意識培養。從應答的聲音語調、佩戴的飾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養他們的性別意識;第二;注重素質教育。十歲前兒童學習的內容包括常識性知識、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級禮儀;並且特別強調要把學到的禮儀施行於日常生活中。
()好看的txt電子書
杜睿自然不至於那麼刻板教條;可是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卻絲毫都不肯鬆懈;而且相比較於對子女的素質培養;他更加在意的還是對子女的品德教育。
在這方面;他更多借鑑的便是在後世享有盛名的《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後世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物。
杜睿雖然瞧不上儒家的迂腐和虛偽;但是那些忠孝仁義;不管是真是假;總歸說出來;就是教育後人的;對這些他自然還是十分欣賞的。
《弟子規》側重於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對於塑造孩子聰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處。
《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首先教育人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人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人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
杜睿並不想著要他的子女也能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對待子女;他一向都堅持著因材施教;若是當真有天分的;便多加教導;若是不然;杜睿也要堅持著一個底線;那就是將子女教育成一個好人。
杜睿有子二十三人;安康公主所生長子杜學文;杜睿並不擔心;雖然這個長子沒能如他母親所想那般繼承杜睿的文才;反而自小便好修習武事;可杜睿並不覺得如何失望;他能看得出;杜學文骨骼驚奇;是一塊練武的材料;而且杜學文自小便性格堅毅;有膽識;若是不走從軍這條路;反倒是可惜了。
而且杜學文身為杜睿的長子;將來自然是要繼承他的爵位;只要他能修身養性;磨一磨性子;將來便是不能立足朝堂;也能在外為將。
寶釵所生次子杜學義;性情淡然;不好仕途;反倒是對書畫頗有天分;杜睿也不曾強求他修習學問;反倒是對他的書畫時常指點;這父子倆個倒是有些共同語言。對杜學義;杜睿也是不擔心的;但憑他那溫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