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賁光:人名,事蹟難考。
(3)孝文皇帝:指漢文帝。明光宮:漢代宮殿名。漢武帝置。一在北宮,南與長樂宮相連。一在甘泉宮,為武帝求仙而建。
(4)斷獄:審理和判決罪案。
(5)效實:這裡指功績。
(6)論:這裡作駁斥講。
【譯文】
漢光武皇帝的時候,郎中汝南人賁光上書,說漢文帝時住在明光宮,整個國家只判了三個人的刑。這是在稱頌讚美漢文帝,陳述他的功績。光武皇帝說:“孝文的時候不住明光宮,全國判刑也不只三個人。”積善事修德行,美名傳揚,這是因為君子討厭處在眾人所指的地位。賁光上書在漢朝,漢朝就是當代,誇講功德稱頌美名,尚且超過事實,何況上古的帝王離現在久遠,都是賢人從後代對他們進行讚揚陳述,不符合實際脫離本來情況的,當然就更多了。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駁斥,若干代之後,漢文帝居明光宮,天下斷獄三人的事記載在儒家的經典上,人們不知道它是被誇張的,那麼漢文帝住在明光宮,全國只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終於會成為真實事情了。
問孔篇第二八
【題解】
這是一篇非難孔子的論文,故篇名定為《問孔》。
東漢時,儒家思想進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為聖人、神人。社會上“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王充雖認為孔子博學多識,道德高尚,卻又認為“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並不是無可非議之處,於是不顧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風氣,對孔子進行問難。“追難孔子,何傷於義?”“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他提出在學習中要善於追根問底的主張。認為為弄清問題要敢於不同意老師的意見,敢於“距(拒)師”,敢於說出聖人沒有說過的話,“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
文中王充所舉事例和非議,雖有不盡妥之處,其精神是很寶貴的。聖人是人,不是神,這種態度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值得繼承和發揚。
【原文】
28·1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1),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2),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3),時人不知問。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4),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註釋】
(1)是:肯定。這裡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倉卒吐言:這裡指《論語》,因為《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平常跟學生的談話,所以王充說是“倉卒吐言”。
(3)沉:深沉,隱晦。見:同“現”。
(4)伐:攻擊。這裡是牴觸。矛盾的意思。
【譯文】
社會上的儒生學者,喜歡迷信老師,崇拜古人,認為聖賢說的都沒有錯,專心致志地講述和學習,不知道進行反駁和質問。聖賢下筆寫文章,儘管構思周密,還不能說完全正確,何況是匆忙中說的話,怎麼能都對呢?不能全對,當時的人卻不懂得反駁;有的雖正確,但意思隱晦,難得明白,當時的人也不曉得去追問。考察起來,聖賢的說法,前後有很多自相違背:他們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當今的學者,卻不知道這一點。
【原文】
28·2論者皆雲:“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1),勝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見孔子為師,聖人傳道,必授異才,故謂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2)。使當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者皆顏、閔之徒也(3);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