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縣這個地方原本並不怎麼會出現旱災。要知道,松滋縣的地形,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說法。這就說明,除了不宜耕種的丘陵山區之外,地表水資源充沛的松滋,一般不會受到乾旱的影響。
可是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場旱災就這麼突然的降臨到了松滋縣的頭上了。
。。。
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
大家提起旱災來,腦袋裡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那些龜裂的土地,枯黃的植被這樣一幅場景。【】但是,實際上的旱災不一定都是這樣的。
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因為不能給作物提供足夠的水分(包括自然降水和人工灌溉),導致的農作物減產或者絕收,這就是旱災了。
王書輝在廣西的時候遇到過一次嚴重的旱災。雖然沒到實地去直接觀察過,但是,透過新聞媒體的報道,他也知道旱災的主要問題是,降雨很少或者完全就沒有降雨,之後是地表水水位下降或者乾涸,最後才是地下水也變深變少了。
從災害爆發時的情況來看,洪災好像比旱災更嚴重。洪水一爆發,別管你是什麼人,一律都是死路一條。從這一點上看,洪災的爆發具有嚴重的不可抗性。
但是旱災和洪災還不同。從後果上看,旱災的後果更加嚴重。旱災導致的絕產絕收和其後緊隨而來的蝗災,往往對於老百姓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在旱災爆發的時候,它的可抗性要比洪災強一些。
當然,無論是旱災還是洪災,它們的可抗性都是要由政府的水平來表現出來的。人民政權,即使是工業化水平不高的人民政權,也完全能夠承擔起抗災的任務來。但是,無論是封建政權還是資產階級政權,這種剝削階級的政權。別管他們是農業化的還是工業化的,對於抗災救災的問題,他們表現出來的往往不僅是無能,還是無視的。
這裡面的例子可就多了。單從現代社會來講,美國人的大颶風,印度人的大幹旱,在中國人看來都不應該是那樣一副模樣的。
公元1622年的這場長江荊州段地區的旱災,在王書輝眼裡並不是特別的嚴重。雖然隨船的航務處幹部告訴王書輝,今年長江流域的水位有明顯的下降。但是從大面上看,完全看不出來。和現代社會不同,明朝末年的長江,是非常“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
江北造船廠目前的成熟產品,200噸全蒸汽動力鐵肋木殼明輪船,在王書輝眼裡只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噪音特別的大(機械加工水平還不行),一個是速度特別的慢(馬力不夠)。
不過即使是這樣,三艘船拖著六艘同樣是鐵肋木殼的大型駁船,運送著一千多人的部隊和大量的輜重,還是很快的就逆長江航道而上。
用駁船運輸這種方式,在可以穩定輸出動力的自動船舶出現之前,在大江大河裡,根本就沒有普及的可能。但是,隨著復興會在枝江地區帶動了蒸汽機的推廣,特別是蒸汽船的出現。還沒等王書輝想到這個問題呢,購買了江北造船廠蒸汽船的商家,就率先應用了這個辦法。
江北船廠就是看到了兩個江南商家最先使用這個辦法之後,才立即推出了自重適中,安全度更高,穩定性更強,載貨量更大的鐵肋木殼駁船的。
船隊沿江而上,一路經過了枝江縣城、董灘口,很快就到達了蘇家渡。從蘇家渡開始,船隊開始緩緩的轉向,駛向南岸的馬峪河。在這之後,船隊就進入了長江流入松滋境內的支流,開始順水而下了。
進入松滋縣境內之後,王書輝才明顯的感到,松滋地區的旱情可能還是比較嚴重的。最直觀的想象就是,江水兩邊的江岸十分明顯的開始變高。大部分江岸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新漏出水面的。偶爾可以看到有一些農夫,正在用木桶,費力的在高高江岸上從江裡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