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復興軍第一軍團是由二十個臨時編制的團組成的。團作為臨時編制,由三個營組成,總兵力一千五百人。這二十個團可以在軍團司令部的需要下,組成臨時的旅來承擔相應的作戰任務。但是在平時的軍事訓練和軍隊管理中,軍團司令部直接領導各營。
和湖北根據地以及魯東根據地不同,承擔遼南根據地軍事防衛任務的遼南第一軍團,有兩個特別的兵種是其他部隊所沒有的。騎兵和戰車兵,都是其他部隊所沒有的兵種。
騎兵和戰車兵都屬於復興軍的實驗性新兵種。其中騎兵在遼南第一軍團只有一個旅十個營,總兵力五千人。裝備了復興黨兵工廠生產的復興五式騎兵步槍(仿製莫辛甘納騎兵步槍)和復興一式馬刀(哥薩克馬刀)。
同樣的作為復興軍的實驗兵種,戰車兵只有一個營五百輛戰車。不過每輛四輪馬車都加裝了簡單的輕鋼護盾。配備了專用的橡膠車輪(從現代定製進口)和專門的減震裝置。每輛馬車配備了四匹戰馬。戰車兵的戰馬總數達到兩千匹,將近騎兵營戰馬的一半兒。
光是為了配齊騎兵旅和戰車營的戰馬,就差點把復興黨十年來培育的成年復興馬抽調一空了。
不過在王書輝看來,這些裝備的付出還是值得的。單純從理論上分析的話,目前的遼南第一軍團就是不出動步兵,只是憑藉著這五千騎兵和五百輛加裝了機槍配備了火箭手的戰車,遇到三萬左右的後金女真兵,都可以輕鬆的獲勝。
當然了,早就接到相關情報的王書輝也沒有這樣冒失的打算reads;。他準備在這一次和後金女真的軍事碰撞中,驗證一下復興軍騎兵的建軍理論和那種蓄力裝甲車的可行性。
後世的軍事愛好者在研究後金女真的作戰方式的時候發現,後金女真的老師從來不是蒙古人,而是明王朝的政府軍。
一位研究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後金根本不是裝備落後的原始騎兵。後金的建立者是建州女真,他們長期與遼東明軍接觸,學習先進的作戰方法和作戰技巧,並不是原始野蠻落後的部落。”
“努爾哈赤從小跟著李成梁長大,曾經是後者的侍衛兼乾兒子,曾是正宗的遼東明朝政府軍。”
“所以,後金的作戰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遼東明軍的作戰方式,這些方法在當時都是很先進的。跟原始野蠻落後不搭邊,更不是單純的騎兵作戰。”
在針具後金女真的具體作戰方式上,這位研究者認為:
“事實上,後金正面野戰的時候都是運用多兵種協同作戰的。”
“一般都是先由炮兵(沒錯,他們有炮兵)轟擊明軍陣地,然後重步兵推著帶防盾的戰車在炮火掩護下接敵,在推進的過程中不斷的清除明軍設定的障礙。接近到一定距離後,重步兵從戰車後面衝出,以肉搏戰破陣。在明軍陣線中開啟缺口後,騎兵才會沿著缺口衝殺進去。”
“這些戰法都是遼東明軍或者說是全體後期明軍的作戰方法,雙方並無本質不同。努爾哈赤曾經長期生活在明軍中,對這些戰法再熟悉不過了。所以他建立的後金軍也沿用了這些戰術。”
“不過用原始落後的騎兵打敗明軍的也不是沒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就用落後的騎兵戰術多次打敗明朝政府軍。”
王書輝查閱等相關資料後發現,這位研究者的結論基本上是符合實情的。
根據記載,在渾河之戰中,明軍總兵陳策部(含浙兵、川軍)進至渾河,遇到努爾哈赤主力,明軍修築野戰工事,尚未完成,後金來攻。
努爾哈赤見明軍陳策部,命令右翼四旗(右固山)取綿甲,攜“盾車”(譯為“戰車”),“徐進擊之”(盾車掩護,下馬進攻)。後金右翼四旗發現明軍修築野戰工事尚未完成(“秦邦屏等營未就”),不待“綿甲兵”及“盾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