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收斂,就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分配將會有一部分被釋放到社會中下層。這就使得,相對於既得利益集團的氣勢比較囂張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老百姓的日子會相對好過一些。
和天啟崇禎時代幾乎沒有自耕農存在的社會環境不同,在萬曆中前期階段,作為大明王朝稅收主要來源的自耕農們的日子還都過得去。
牛百歲的三胞胎兒子更是幸運。他們沒有夭折在封建農業社會里常見的嚴重營養不良,傳染病,感染以及各種瘟疫當中,也沒有受到到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各種人為製造的兵災之類的惡性災難的影響,居然就那麼安安穩穩的成長了起來。
當然,牛百歲的三胞胎兒子,老大牛有財,老二牛有祿,老三牛有福,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明王朝已經開始進入到不容許自耕農存在的張居正改革後的時代了。在牛百歲和他的老婆死後,三個兄弟被迫賣掉了家裡最後一點田地,開始分道揚鑣,走上了各自的生活。
封建農業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在土地這個生產資料不能合理分配的情況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這種生產關係下,因為土地兼併導致的土地過度集中,會在全社會形成比較嚴重的勞動力相對過剩。
以陝西為例,在一個歷史時期裡中國人對陝西的印象是,八百里秦川三千萬懶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真的陝西人民不願意勞動心甘情願的當懶漢。而是因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了當地農業生產資料的匱乏,在整個社會缺乏消化這樣巨大的勞動力的能力的情況下,上千萬人口成為相對剩餘的勞動力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四川地區印證。自古以來就有“少不入蜀”的說法。古人認為四川地區的民風懶散消沉不利於年輕人的成長。事實是,即使有都江堰造就出來的天府之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下,幾千萬四川民眾也產生了上千萬的相對剩餘勞動力,在沒有大量工作崗位的情況下,整個社會體現出一種懶散的慢節奏狀態就會成為一種必然。改革開放後上千萬的四川民工充塞東南沿海地區就是一種證明。
在封建農業社會里,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明王朝到了萬曆末年的總人口早就已經突破了一億五千萬接近兩億人的規模。在越演越烈的土地兼併的情況下,相對剩餘的勞動力是充斥著大明王朝的各個角落的。
牛氏三兄弟出生和成長的階段幸運的躲過了的無數災難,到了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就開始鋪天蓋地的向他們襲來了。
牛有財、牛有祿和牛有福三人在離開家鄉後都在商洛地區謀生。
但是落後的通訊手段,三個人雖然在一個地區生活卻沒有任何的聯絡。
牛有財先是拜了一個鎮子上的木匠為師,給這個木匠當了五年的學徒。在木匠臨死前,因為封建手工業者的德性,牛有財也沒有從自己的師傅那裡學會全套的木匠手藝,倒是接受了木匠的女兒,成了一個拖家帶口的二把刀木匠。
和自己的老婆在商洛縣城裡謀生的牛有財正在艱難的用自己的二把刀木匠手藝維持生計的時候,一件極端倒黴的事情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陝西起兵攻破山西,作戰失敗後又回到陝西的張獻忠帶兵攻破了商洛縣城。
牛有財的老婆在動亂中被殺,牛有財本人則成了張獻忠炮灰部隊裡的一員。
不過也得說牛有財的運氣很不錯。在張獻忠喪心病狂的進攻湖廣的過程中,張獻忠的正規部隊被複興軍的西北第一軍團就地殲滅,張獻忠本人僅以身免。倒是作為最底層的炮灰部隊成員的牛有財在被複興軍接收後,成了復興黨治下的一個生產建設兵。
雖然接受了不少牛有財認為的折磨和痛苦,但是牛有財最終還是過上了他一直夢想的溫飽生活。在接受了大量的訓練和教育之後,牛有財成了復興黨北方鐵路生產建設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