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是陽謀。
寰州與朔州一樣,城牆讓宋軍毀得差不多。這也沒有關係,只要有人就能重新築起來。但寰州連人都沒有了,因此聞聽宋軍到來,耶律瓜奴撤嚮應州城。
宋軍徐徐攻向應州。
另一邊河北也有了動靜。
仍不是幽州。
當初趙匡義帶著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都沒有攻破,況且是現在。
楊延昭與魏能二將率領一萬兵馬,出了易水,攻向易州。
道路很清晰,攻下易州,再兵臨紫荊嶺,從河谷與李繼宣兩軍合一,兵伐飛狐關。
那麼正好與河東的東路軍兩軍相會,這個用意很簡單,還是山後。
蕭燕燕下詔,讓各城砦堅守勿得交戰。
遼東未平之前,前方不能再出妖蛾子。
可是慘烈的戰事依然在她剛到遼東時就打響了。
透過朔州一戰,耶律斜軫贏得一份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將楊無敵與尹繼倫也打下了小神壇。
若是可能的情況,這兩人同樣會敗。
他們個人的兇悍,並不意味著他們指揮能力很出色,至少不象遼兵所傳說中的楊無敵、黑麵大王那麼出色。
只能說可以吧。
而且這麼長時間的被動防禦,耶律斜軫也不是坐以待斃之徒。同樣打聽到許多訊息。包括這一支宋軍中一半以上是新兵。而且他們多以步兵為主,天氣冷了下來。對宋軍不是有利的。
七萬兵馬說少也不少,說多也不多。
河西朔州那邊是陽謀。耶律斜軫當然知道了。他不會傻呼呼地將大軍帶到河西做無用之功,或者帶到朔州與宋軍硬碰硬。於是將戰場放在了應州。
宋軍盲然無知,一隊接著一隊兵馬徐徐東下。
速度並不快,這麼多兵馬要吃要喝,必須要帶上糧草,有懲曹彬之傷,糧草隨大軍而行。甚至宋九為惜民力,不惜將兵士化成了民夫,一邊押運糧草一邊緩慢的行軍。好在從朔州往東。是平坦的河谷地帶,一天勉強行軍速度達到一程半。
來到應州城下。
應州城南便是史上有名的大石口,潘美敗於耶律斜軫之手後,楊業正是提議兵出大石路,入石碣谷以避其鋒。王侁刺激下,於是從邊上的小石口路出朔州,至陳家谷開始交戰。最後壯烈犧牲。
大石路的另一邊便是雁門的東陘關。
不過耶律斜軫返回山後,於石碣谷修建了一個堅固的堡砦,一防宋軍從東陘入侵。二防百姓順石碣谷逃向宋朝。
這條路暫時是死路,除非宋軍對石碣寨發起強攻。
應州的北面便是龍首山。餘下的便是地勢平坦的桑乾川與渾源川。
宋軍來到應州城下,開始對應州發起猛烈的進攻。
城中遼兵並不多,雖然援助了一部分軍隊過來。還分出一部去了飛狐關,協助守關。然而遼軍佔據著城牆之勢,加上天氣也冷了。宋軍穿上厚厚的冬裝,行動笨拙。於是兩軍一在城上一在城下,處於交織狀態。
但遼軍傷亡也比較慘重。
此行宋軍不惜影響速度。也帶來大量攻城利器。
唯一苦惱的是岐溝關之敗後,許多利器讓遼國所得。然後韓德讓高薪請來工匠,又重用了一些宋軍戰俘中精通修理器械的將士,進行了一些仿製。這導致一個後果,雖然宋朝軍隊攻城器械越來越先進,但遼國那邊防禦力量也得到加強。總的來說,遼國因技術落後,仿製得不大好。
互拼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出現一些傷亡。
血戰了三天後,宋軍竟然驚奇地發現城中守兵越戰越勇。
畢竟這是一支以新兵組成的軍隊,打順風仗可以,打逆風仗就差了。前段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