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正面的盟軍牽制住法萊斯和莫爾坦的敵軍。盟軍主力對敵兩翼實施迂迴包圍。巴頓的第15 軍作為追擊的先鋒,佔領勒芒後向北推進,在左翼推進的加拿大部隊此時向南朝法萊斯和阿讓唐推進,與巴頓的第15 軍匯合,封閉德軍的退路。蒙哥馬利認為,如果德國人僵死地執行希特勒的反攻計劃,在原地呆上3 天,巴頓就能與加拿大部隊在法萊斯和阿讓唐對接、那麼,德軍大規模被殲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他要求美國第12 集團軍群將右翼部隊調頭向北,全力向阿朗松推進,同時命令加拿大第1 集團軍和英國第2 集團軍火速向法萊斯推進。
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布萊德雷是在8 月7 日意識到這一機會的。他透過研究戰局變化得出結論說:&ldo;德軍由於發起這場進攻,反而招致了從南北兩方遭到包圍的危險。&rdo;但他反對巴頓和蒙哥馬利的遠距離迂迴包圍計劃,主張採取更為簡捷的&ldo;近距離合圍&rdo;戰術。後來透過交涉和近一步研究,他基本接受了蒙哥馬利和巴頓的方案,決定:由正面部隊繼續牽制德國進攻部隊,由左翼的加拿大部隊推進到法萊斯。並抵達阿讓唐,再命令攻佔勒芒的海斯利普調頭北上,與加拿大部隊在阿讓唐匯合,以形成甕中捉鱉之勢。事隔多年之後,在關於美軍掉頭向北,包圍德軍這一行動計劃應該歸功於誰的問題上,人們發生了爭論。蒙哥馬利在一系列著作中宣稱:全部榮譽非他莫屬。布萊德雷則坦率而堅定地指出:計劃出自他的手筆。只有巴頓保持了沉默,因為此時他早已作古了。但歷史記錄表明:早在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巴頓已經在戰場上實施這一作戰意圖了,但巴頓確實沒有制定過這樣一份作戰計劃,這不是他的職責。所以戰役結束後,當一位戰地記者向巴頓提出&ldo;法菜斯圍殲戰計劃到底是誰制定的&rdo;這一問題時,巴頓的回答既簡要又肯定:&ldo;是布萊德雷,他是我的上司。&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