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曹操還在糾結到底是否向烏桓用兵的時候,又迎來了一個晴天霹靂。
高幹在上黨郡的治所壺關蠢蠢欲動,隨時都有可能偷襲鄴城。
訊息是荀衍透過六百里加急密信的方式,彙報給曹操的。
對於荀衍的這個判斷,曹操並不懷疑,而是深信不疑。
荀衍字休若,是荀彧的三哥,其弟荀諶字友若,是荀彧的四哥。
潁川荀氏在中原世族大戶之中首屈一指,東漢時期的荀淑為戰國荀子的第十一世孫。
他志潔行芳、博聞強識,鄉里稱其為“智人”,曾徵拜郎中,再遷升為塗長。
當年的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荀淑為師,後來荀淑還出任為朗陵侯相。
荀淑辦事明理,人稱為“神君”。
他的8個兒子也都才華橫溢,分別為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享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美譽。
其中,第六子荀爽最為知名,也曾位列三公,官拜大漢朝司空大人。
二子荀緄一共生了五個兒子,老大、老二早夭,老三便是荀衍,老四是荀諶,老五是荀彧。
老荀家的人,似乎天生就具備一種能力,能於無聲處聽風雷、於無色處賞繁花,見微知著、見端知末,一芽知春、一葉知秋,十分擅長察言觀色、審時度勢。
當年荀彧在袁紹手下做事不久,就發現袁紹難成大器。
那時袁紹的實力要遠遠強於曹操,荀彧卻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隨後荀彧又獨具慧眼,勸曹操迎漢獻帝入許昌,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撈足了政治資本。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他在十三歲的時候,便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表情,而抓獲了在逃的殺人犯。
在曹操帶兵打仗的過程中,荀攸也屢獻奇謀良策,幫助曹操打贏了很多關鍵性的戰役。
荀諶是袁紹的幕僚,早年間僅憑一副伶牙俐齒,就說服了韓馥乖乖地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官渡之戰結束後,荀諶便不知所蹤,從此人間蒸發,就連荀家的人也都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
有人說他在官渡之戰中陣亡了,也有人說他退隱江湖,跑到深山老林裡參禪悟道去了。
但這些也都是猜測,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荀家比較有名的還有個荀悅,他跟荀彧是同輩,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漢紀》、《申鑑》、《崇德》。
荀悅也是個十分清高的學者,曹操多次徵辟,才將他請了出來,現在朝廷任秘書監、侍中之職。
曹操搬到鄴城之後,荀彧並沒有跟著過來,而是留在了許昌,擔任侍中、尚書令。
曹操知道荀衍也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便封他為監軍校尉駐守鄴城。
此番曹操親自帶兵前往幽州援救獷平,便把鄴城的守衛工作都交給了荀衍。
曹操本以為解了獷平之圍,很快就能返回鄴城。
但他隨後卻發現,蹋頓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
於是曹操又突發奇想,決定徹底剿滅袁氏集團、收編烏桓之後再返回鄴城。
然而事與願違,蹋頓並沒有買曹操的賬。
所以曹操在幽州一待就是數月,從而也導致了高幹的蠢蠢欲動。
原來,高幹從仲長統處離開,並沒有返回晉陽,而是直接去了壺關。
仲長統跟高幹說,“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切記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但高幹卻不以為然。
高幹生平自視甚高,有很多人都跟他說過類似的話。
開始時高幹很有自信,覺得自己眼高手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