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為了養活我們幾個,受了很多苦。”
“聽說你們家裡以前只有三畝薄田,令堂是靠什麼養活你們的?”就算是上等的良田,三畝良田的出產也只勉強填飽肚子了。可這家裡除了米,還得買鹽以及其他的日常用品。
許文昌說道:“除了三畝良田,我爹還開了三畝旱地。這旱地兩畝種了番薯,其他的種花生豆子等。另外我娘針線做得不錯,平日就給人做衣服掙點錢貼補家用。也是因為如此,她現在看東西就不大看得清楚了。”
頓了下,許文昌說道:“也是託了太上皇跟太后的福,要在前朝我們姐弟三人是活不下來的。”這是許文昌的真心話。前朝吏治敗壞苛捐雜稅很多,三畝良田交完稅基本沒什麼剩餘了。至於高產量的番薯,前朝壓根沒這個東西。
許家出產的番薯,基本就夠他們一家四口吃大半年了。
“令堂為你們吃了不少苦,你得好好孝順她。”一個弱稚女子將三個年幼的孩子拉扯大,這其中的艱辛普通人無法想象。並且,她還將兩個兒子都培養成才,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
許文昌苦笑一聲說道:“年輕時候累過頭,如今一身的病。等天氣變涼快,我接了她來。京城名醫多,希望能治好她的病。”
這方面玉熙最有言權了,當即搖頭說道:“年輕時候落下的毛病,想要根治很難。不過若是請了太醫診治,再好好調養,應該能減輕病症。”
“只能這樣了。”其他的事,包括科考前程許文昌都很自信。唯獨許老太太的病,一直壓在他心頭讓他寢食難安。
玉熙笑著問道:“讀書,對一般的百姓來說可是很奢侈的事。令堂在如此的環境下竟然還想要供你們兄弟唸書,真的很讓人欽佩。”玉熙這話說得非常委婉了。就許家的這個情況,就算許老太太想讓兒子唸書也是有心無力的。
許文昌聽出玉熙話裡的意思,說道:“我家裡供不起我念書。不過我們村裡有個私塾,我時常躲在門外偷聽先生講課。時間一長,就被先生現了。”其實許文昌到了五歲,就已經知事了。那時候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而讀書是最好的途徑。
玉熙莞爾:“然後先生現你聰慧過人東西一學就會,於是就起了愛才之心,然後將你收為弟子讓你免費在私塾唸書。”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玉熙覺得很有意思:“然後呢?”
許文昌說道:“先生教了我三年,說再無東西可教我。在我八歲的時候,推薦我去縣學唸書。在縣學唸了五年,我十三歲那年參加了童試。因為縣試、府試以及院試都是第一,縣學的山長就推薦我去了府城的學堂唸書。在府城的學堂呆了兩年,碰到了我的恩師,恩師推薦了我去萬松書院唸書。”萬松學院,是江南最好的學堂。一般人,是很難進去的。不過許文昌的恩師是江南有名的大儒易遠先生,而萬松書院的山長是易遠先生的堂兄。有易遠先生的推薦,許文昌進裡面並不是難事。
玉熙問道:“你十三歲考中的秀才,一直到三年前才參加鄉試,這是易遠先生的意思吧?”來之前,玉熙也是做過功課的。對於許文昌的一些事,也還是瞭解的。
“六年前我原本是準備參加鄉試的,可老師說火候沒到。”
玉熙輕笑道:“怕不是火候沒到,而是易遠先生的目標遠大,想讓你厚積薄博個‘三元及第’吧!狀元郎三年一個不算稀罕,可‘三元及第’百年難見一個。真成了,不僅能揚名天下,就是你將來的仕途也將一片通暢。”
聽了這話,許文昌既意外又吃驚。要知道當日易遠先生跟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並沒有第三人在場。而他,也從沒將這些話跟其他人說。畢竟,沒成功之前說這話就顯得太狂妄了。
玉熙卻不給許文昌思考的空間,而是突然轉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