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型。
故事的線條很簡單:純粹網站賺錢不易,要儘快把TOM轉型成跨媒體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加強TOM的廣告渠道,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廣告套餐服務,這些服務依託於包括網路、印刷、戶外、活動及電視的跨媒體平臺。基於這樣的思考,TOM將與市場上佔領導地位、經濟收入很好的傳統媒體(比如一些報章、雜誌、電視節目、戶外媒體等)合作,共同搭建一個跨媒體的平臺。廣告客戶要打廣告,TOM可以從電視、報紙到網際網路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這種模式所產生的連鎖效應是,TOM內部運營的現金流量會有很大的提高。
作為一個出身投資銀行高盛的資本運作高手,在清晰的跨媒體平臺思路指導下,王兟給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清單:2000年7月,王兟出掌TOM,從母公司香港和黃接手上海美亞線上50%股權,取得在內地的網路新聞釋出權;8月,與羊城報業建立策略性聯盟、收購內地的體育網站鯊威體壇;9月,併購,躋身內地十大網站之列;10月,兼併內地戶外廣告公司風馳廣告;11月,與長城科技旗下兩家公司合作開拓寬頻增值服務、收購香港時事雜誌《亞洲週刊》50%股權……
至此,一個覆蓋網路、印刷、戶外廣告、活動策劃等多層面的跨媒體廣告平臺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模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詹宏志來去匆匆(1)
跨媒體平臺雖然初見雛形,但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怎麼把這些媒體相互整合起來,讓其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首先是尋找到一位在兩岸三地都有崇高聲望,同時也具備整合能力的文化名人來做跨媒體業務的操盤手,王兟很快把目光投向了詹宏志。
詹宏志,臺灣著名作家、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1956年生,臺灣南投縣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經濟系。詹宏志是原臺灣城邦出版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也是計算機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的創辦人。
詹宏志是華文出版界第一位由文藝青年白手起家而後入主出版業、甚至一躍成為出版商領導者的奇特例子。20世紀80年代初,和所有臺灣知識分子一樣,詹宏志以文學青年的形象進入出版業。他為張大春的小說做過序,為陳映真的小說做過文學評論,替李壽全寫過歌詞,翻譯並大力推介過海外的恐怖偵探小說,後任職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等,擔任過總編輯、社長、發行人、董事長等多種職務。
陸續任職於各大媒體的詹宏志,在網際網路興起之際,又“移情”於計算機網路出版。1996年初,他創辦了《PChome計算機家庭》與其他計算機雜誌,並對在網路上創新與推廣新觀念產生興趣,創立了Mook、Pchome等各種不同屬性雜誌的模式。1997年,他號召麥田、貓頭鷹、商周等三家出版社成立了城邦出版集團。
2000年2月,他又創刊了華人世界第一家網路報紙——《明日報》,在新聞界颳起一陣旋風,可惜因為收費機制無法建立,一年多後宣告倒閉。
詹宏志向有大手筆問世,就在明日報關閉之後不久,2001年5月14日,接受Tom.com的注資,讓出PChome及Cite合併的新公司的49%股權。Tom為此投資共計億港元,包含現金及新股,其中億港元以新股注入,Tom為此將發行2390萬股新股,每股作價港元,佔Tom擴大股本後的;其餘億港元以現金支付。
在詹宏志個人魅力的號召下,其他出版社陸續加盟城邦集團,加上後來加入的《儂儂》雜誌集團、《商業週刊》雜誌集團、尖端出版集團等,城邦集團發展成為佔有臺灣35%的圖書市場和40%的消費雜誌市場的臺灣重要的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