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義務導遊。在一名謂“五湖佔雨”的去處,徐小冬指著一眼用清條石砌成半圓形圍欄的清泉說道:“這泓清潭為花溪河中第五湧泉,狀似小湖,故冠名‘五湖’。觀‘五湖’水色清濁,便能預測次日天氣是雨還是晴。”又遙指遠處的碧翠峰顛道,“此峰名為建文峰,海拔500餘米,相傳明建文帝避其第四皇叔朱棣起兵發難,削髮為僧,流落於此峰修行避難,建文峰由此得名。山頂有建文廟,內有讓皇殿,還有‘玉泉’,建文帝用此煮茶,故稱建文井。”
蕭玉心懷欽佩,悄悄對徐小曼說道:“你哥學的是理工科,聽上去倒像個歷史老師。”
“我哥這人呀,啥書都讀,我爸爸生前留下的一大屋子書,都快讓他啃完了。”
從海堂溪碼頭到南溫泉有近30華里之遙,蕭玉和徐小曼畢竟是女人,一個鐘頭後,便覺得腳肚子有些發脹,腳掌也火熛火燎的難受得緊。蕭玉咬緊牙關強忍著,徐小曼則不時喊:“男士們,強烈要求休息一下,休息一下,走不動了。”
徐小冬衝妹妹笑道:“你還口口聲聲巾幗不讓鬚眉哩,就你這樣兒上了戰場,還不讓日本鬼子給活捉了去?”嘴上雖如此說,行動上倒是很會體貼人,叫了兩乘滑竿,讓她倆坐了上去。
南溫泉以前不過是重慶南郊的一個落在綠水之畔,青峰之下的小鄉場,抗戰爆發後才突然繁榮囂鬧起來。因為避難入川的“下江人”象潮水一般湧到重慶,城裡的房價立時爆漲,一些囊中羞澀者租不起城區的房子,便遷到了郊區鄉間,南溫泉也湧進了大量的公教人員。
大學生們逶迤到得南溫泉,巳是一身大汗。正向人打聽桃花溝,一個穿著短褂的中年人說:“你們也是去桃花溝找張先生的啊,我領你們去。我是《大公報》的報丁,張先生那裡不管颳風下雨,我天天都要過江來拿連載稿的,路熟得很。”
徐小冬覺得驚奇,問他:“老伯,你說天天都要跑這麼遠的路來拿稿,難道張先生的連載小說,是一邊寫一邊載的麼?”
“是這樣啊,張先生是個少有大才子,他每天要為四五家報紙寫連載小說,一天都斷不得檔的。有時我去,好幾家報館的報丁都在門外坐等哩。”
一行人由報丁領著,徑直往張恨水家中走去。沿途看到不少操著江浙口音,戴著眼鏡的人揮著鋤頭在地裡忙碌。報丁告訴大家,這些人大都是在城裡上班的公教人員,為了減省家中開銷,就利用早晚和星期日在花溪河岸壘石開荒,澆糞種菜。
聽見小路上的說話聲,知道這一天陸大學生們要來的張恨水趕緊出門迎接。
出現在在學生們眼中的大作家的鄉居,倒是別緻,10間茅屋,散落在碧峰腳下,清溪之畔。
大學生們向前給張恨水鞠躬。
徐小冬感慨地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張老師的確有高人隱士之風啊。”
在一幫慕名前來拜望自己的莘莘學子面前,張恨水一點大作家的架子也沒有,客氣說道:“小徐同學過譽了,我現在是常為五斗米折腰,哪有那樣的雅士風情?今天你們是走路來的,也看見這路途的艱辛了,我每逢進城購買平價米,扛著糧袋獨自山行,爬坡上坎,大汗淋漓,腰痠背痛。等到把米扛回家,人也累得快散架了。”
中國遠征軍 第七節(6)
張恨水這一年四十有五,腦門寬闊,頭髮後梳,顯得氣宇軒昂。
同學湧進屋,馬上把野戰背囊裡的豬肉、米、蓮藕、洋芋什麼的一古腦兒全拿了出來,把灶臺上堆得滿滿的,弄得張恨水十分過意不去,夫人周南也大聲嚷:“這成什麼話了?哪有客人自帶伙食上門的?”
這時,張恨水把兩頁稿紙交給了報丁,說:“我今天要待客,所以昨天夜裡趕了點工,把幾家報館的文章都提前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