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噸左右,那麼這就意味著東海的石油資源將可以供中國使用八十年之久,再加上東海高達84000億立方米的石油天然氣,遂令東海成為了中國重要的戰略能源儲備基地。但是,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的日本卻一直對東海虎視眈眈。比如說,在浙江寧波東南方的“春曉油田”本來在中國的領海範圍以內,但是日本卻以“春曉油田”靠近雙方的中間線為由要將中方起訴至海牙國際法庭。而理由是中國一旦開發“春曉油田”就會使得中間線另一側的石油資源也被吸乾,而且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每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的最大範圍可達到200海里。但是東海只有330海里,佔有釣魚島(中國政府從未放棄對釣魚島的主權)的日本應該享有東海大部分的石油資源才是(問題是中國對東海也享有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而且日本人的經濟海域還是自己劃分的,並沒有完全按照國際法規定來劃分,所以最後因為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援日本人只好作罷——因為日本單方面提出的經濟海域的劃分根本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畢竟經濟海域區不等於領海。如果經濟海域區等同於領海,那麼整個世界豈不是天天有打不完的仗了。
日本人為了力爭成為海洋資源大國,遏制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給其帶來的“巨大威脅”,於是與中國在海洋資源的分配上爭得愈發激烈了。因此,釣魚島變成為了日本和中國不斷髮生糾紛甚至摩擦的“漩渦中心”。要知道,中國第一次失去對釣魚島的主權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被日本攫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向中國歸還了臺灣島之後,卻把附屬島嶼釣魚島交給了美國去託管,而中國政府因此一直都對外宣佈釣魚島是中國的一部分。可上世紀六十年代聯合國的礦產勘探專家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了大規模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之後,日本卻立刻派多家石油公司前往釣魚島,並將島上原本的中國標記全部毀去,轉而換上日本沖繩縣的界碑。可以說,日本人的這一做法是非常無恥的,但是更無恥的還在後面——1971年,日本人和美國人偷偷商議之後,美國在退出亞洲之時將釣魚島私自劃歸到了日本的區域中去了。這一私下交易遭到了當時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以來,兩國政府都從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的主權問題暫時擱置並等待以後條件成熟之時再行解決。可是,在1978年,日本的一些議員竟然公開叫囂讓中國奉還釣魚島的主權,而日本政府也非常及時地派出飛機和巡邏艇對中國在釣魚島海域進行捕撈作業的漁民進行監視。1979年5月,日本政府竟然在釣魚島上修建了機場,此外還派出了測量船和調查團。日本政府的做法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最後迫於壓力,日本作出了讓步,撤離了調查團。
而如今,日本和中國在海洋資源上的爭奪已經愈演愈烈。2005年10月在中日的第三輪磋商之中,日本提出了在中間線兩側共同開發的議案。從表面上看,日本的這一做法就是為了爭奪東海的石油資源,但是實際上卻是日本有意令資源之爭擴充套件為領土之爭。日本的這一方案被中國否定了,中國還是繼續堅持以前的策略:明確宣誓對於釣魚島等領土的主權,同時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和日本關於東海問題將會長期存在,而日本要努力加強其海洋資源大國規模的野心,也是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必須嚴加防範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 石油驅動下的戰爭機器(1)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在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使得石油作為戰爭資源登上歷史舞臺。
1918年,在英國政府為以寇松勳爵為主席的協約國石油會議舉行的宴會上,寇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