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渴望。
還是以非洲為例。人們談到非洲落後的原因時總說,主要是他們缺乏資金技術。但是隻要略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一方面,從資金來看,雖然如今的非洲肯定是不如中國人資金雄厚,但是,要知道在歷史上,中國人與非洲人可是曾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那麼為什麼中國人就能那麼快地積累起如此多的資金呢?再說,資金再缺乏,也不至於連一點很小的積累也沒有吧。很多在非洲待過的中國人都表示,其實非洲很多工業並不是沒有基礎,而是都有一定基礎,但是因為包括各個層級的人都一點不上心(比如,很多中國人來到非洲的一些工廠時,發現很多被棄置不用的機器裝置都是因為一點非常微小的毛病,可能只是某段線路接觸不良,或是某一個小零件折斷了。而這些小毛病,很多中國人幾乎不費力氣就給修好了)。最後,這樣的企業當然也就經營不善,倒閉了。曾長期在非洲工作居住的劍虹先生所著《最後的金礦——無限商機在非洲》一書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當地一個致命的弱點是缺乏經營、缺乏管理。過去外界援建的紡紗廠、農機廠、服裝廠、罐頭廠現在都垮了,幾乎全部倒閉。為什麼?原因就是他們不懂管理,確切地說,是“不耐煩管理”。不是我們不教他們,不是我們只“授之以魚”沒有“授之以漁”,而是他們已經習慣接受“魚”,而不是“漁”。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的聰明更多體現在別處,比如體育,比如藝術。
盧安達的一家中國援建的、可以容納500人就業的服裝廠垮了,原因是縫紉機壞了沒人修。我們特地作了調查,發現根本沒有大毛病,只是有的傳動系統出點問題,齒輪大了,只要換一個就行,而備件明明就在那裡,可就是沒人搭理;有的半截針折斷了,他也不拿出來,扔在那裡。我的一個同行懂得縫紉機,只花半小時就修好了6臺,有的只是用螺絲刀撥弄了一下,就重新運轉了。
食品業也“錢”途遠大。非洲過去是歐洲的殖民地,食品廠都是歐洲人所建,歐洲人走後,食品業就全垮了,非洲的飲食業態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倒退到很原始的階段,只會煮(什麼都往水裡扔)和烤。許多非洲國家的礦泉水都要靠歐洲進口,啤酒和果汁都不能生產。我們考察了很多類似的工廠,因不善管理或“不耐煩管理”而垮掉的例子實在太多,結論幾乎只有一個,非洲歡迎我們,甚至懇求我們過去管理。
養殖業在非洲也是“零”度。以赤道幾內亞為代表的許多非洲國家居然不產雞蛋。大使許昌才說,實在想吃雞蛋了,只好坐飛機去外國吃。原因笑死人。論飼料,當地一點都不缺,論活食,更多,可是那雞,就是不生蛋。我們過去一琢磨,謎底解開了——天太熱了,太熱了雞當然不生蛋。中國農民就是聰明,把養殖場移到了半山腰——非洲高原,一上半山腰就涼快多了——雞馬上生蛋!又大又圓。
另一方面,從技術來看,如果說非洲技術落後針對的是中國傳統的強勢產品,那麼中國在技術方面擁有優勢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到非洲發展的許多中國企業,從事的卻是中國傳統上根本就很少產出的產品(至少去生產的人原先沒有從事過)的生產。比如腰果,比如木瓜,比如咖啡、可可、劍麻等的種植和加工,還有鴕鳥、鱷魚等的養殖。但是我們卻看到,當地人並沒有掌握種植或者加工的技術,無法將這些產業做深下去,甚至連簡單的耕種、養殖都做不好。反而是外來的中國人迅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經驗、技術和技能,並且成為專家。
如果不是價值觀、生活態度不同,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劍虹先生在該書中還介紹了這樣幾則資訊:
1� 莫三比克曾是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產國,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5%。但由於農